滁州学院制药工程学子赴滁州博物馆开展“三下乡”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5-07-19 14:37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常雨龙   阅读 1.1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19日讯(通讯员:常雨龙)“探寻文脉,守护滁城‘根’与‘魂’”社会实践团队踏入滁州市博物馆,在这座皖东地区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里,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作为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一环,此次参观旨在引领青年学子深入地方文脉,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感悟文化传承的时代使命。

图为赴滁州市博物馆实践小分队对历史探讨

步入博物馆一楼的自然风物陈列区,队员们仿佛置身于滁州多彩的生态画卷中。岩溶地貌展区生动呈现了韭山洞、狼巷迷谷的奇幻景观;丹霞胜境展区展示了本地特有的赤红色地貌;湿地天堂展区则复原了池杉湖湿地生态系统,栩栩如生的水鸟标本引来队员们驻足观察。

“这个展区最震撼的是大横山复原场景”,队员冯同学在笔记本上记录,“滁州不仅是历史文化名城,更拥有如此丰富的自然遗产,

走上二楼历史文化展厅,厚重的滁州文明画卷在眼前铺展。从“源起淮水”展区的新石器时代陶器,到“涂中初兴”展区的青铜兵器;从“气越淮扬”展区韦应物《滁州西涧》的诗意再现,到“开天首郡”展区明代凤阳中都城的建筑构件,每一件文物都诉说着这片土地的沧桑变迁。

队员们特别驻足于两件珍贵文物前:一件是 “大将军罐” ——罐身正面绘有琅琊山醉翁亭胜景,背面竟以清秀小楷完整书写《醉翁亭记》全文;另一件是苏轼手书《醉翁亭记》碑拓片,笔墨间流转着宋人的文心与风骨。讲解员动情地解说:“这些文物不仅承载着技艺,更凝聚着滁州作为‘亭城’的文化之魂。”

当实践团队步入 “近世风云” 展区,气氛变得庄严肃穆。一条全红色玻璃走廊成为最震撼的课堂——头顶是五星红旗样式的玻璃穹顶,墙面镌刻着“革命先烈永垂不朽”的金色大字。

展柜中陈列着抗战时期的革命文物,配合滁州作为 皖东抗日根据地 的历史影像资料,再现了烽火岁月中军民同仇敌忾的壮烈场景。抗日名将吴继光的英勇事迹让队员们深受触动,久久凝视着那些斑驳的证件、书信和武器。

走出红色长廊时,团队负责人常同学感慨,“玻璃上的五星红光映在每个人脸上,那一刻真正明白了什么叫‘红色基因代代传’。

▲图为大刀队所用大刀

▲图为红色物件介绍

在博物馆大厅的自三楼而下的洁白大理石前,实践团队结束了近四小时的探索之旅。离馆前,队员们自发在留言簿上写道:“守护一座城的‘根’与‘魂’,就是守护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

滁州博物馆丰富的展陈内容和多样化的展示方式,为实践团队提供了一堂生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地方历史教育课。博物馆负责人对青年学子的深度探访表示赞赏:“看到大学生们带着思考参观、带着问题探索,这正是他们最希望看到的 ‘文化传承者’ 姿态。”

本次实践活动不仅加深了青年学子对滁州地域文化的认知,更激发了自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意识78。当队员们走出博物馆,回望这座承载着滁州千年记忆的建筑,一种新的使命感在心中升腾——在新时代的征程上,青年一代必将以文化自信为帆,以历史智慧为桨,驶向更加辽阔的精神海域。

▲图为滁州市博物馆大厅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常雨龙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3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