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大思政|稻作砺青春 拓印促成长——江西水利职业学院建筑工程系“匠心筑梦”实践队

发布时间:2025-07-19 13:38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褚廉政   阅读 4.5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19日讯(通讯员 褚廉政)2025年76日,江西水利职业学院建筑工程系“匠心筑梦”实践队奔赴“世界稻作文化发源地”——万年县,开启稻作非遗文化探寻之旅。


寻根博物馆

在万年县博物馆,厚重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青铜耒耜、木制龙骨水车、挡雨蓑衣……在王炳万馆长的细致讲解下,队员们深入了解了先民如何在大源盆地驯化野生稻,逐步建立起“育秧—插秧—灌溉—收割”的完整稻作体系。展柜中泛黄的《万年县志》记载着“荷桥稻米,粒大油润,岁贡朝廷”,更激发了队员们对当地非遗稻作文化的浓厚兴趣。


探索仙人洞

实践队随后探访了著名的仙人洞遗址。这里发现的野生稻向栽培稻过渡的植硅体,清晰勾勒出从驯化到成熟农业的万年发展脉络,奠定了其在世界稻作起源中的重要地位。


走进原产地

作为万年贡米的原产地,荷桥村不仅有现代化贡米加工车间,更有一座承载贡米历史的“自然”博物馆。队员们在此对话非遗传承人、探秘现代生产线,并躬身田间体验插秧。传承人程道明手捧金黄饱满的稻穗,向队员们深情讲述:沉睡千年的古稻种“坞源早”,因明朝知县将荷桥精米献上龙案而“获御笔亲封‘万年贡米’称号”,从此岁岁朝贡,香传天下。正是这绵延千年的传承,赋予了万年贡米无可替代的地位与价值。


深入田作区

实践队队员走进裴梅镇的田间,开启一场农耕插秧体验。“插秧讲究‘浅、匀、直、稳’,秧苗入土要浅,间距要均匀……”。实践队队员们学着正确的插秧方式,情不自禁的唱起了万年当地传统的《栽禾歌》。“栽禾呦,栽禾呦;来到畈上去栽禾。今天栽个千千头,明天栽个万万棵,万万棵。”随着歌声的结束,插秧体验也接近了尾声。


青春续写稻作新篇章

队员们深刻感悟到:“稻作非遗文化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人与土地的深沉对话。每一株稻苗都凝聚着千年智慧,每一项传统技艺都是鲜活的‘文化化石’。”

此次深度探寻,让“匠心筑梦”实践队员们亲身感受到非遗稻作文化的独特魅力,更坚定了他们守护与传承的决心,助力古老的稻作文化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褚廉政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4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