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8日讯(通讯员胡锦钰)安徽新华学院电子工程学院/智能制造学院“志电先锋“青年实践团深入安徽省六安,走访霍邱县,探寻乡村振兴战略下传统农村的转型路径与发展智慧。
科技赋能养殖 鹅肝成“致富金钥匙”
“以前养鹅全凭经验,天热了怕中暑,天冷了怕冻着,鹅肝品质忽高忽低,心里总没底。”霍邱县朗德鹅养殖户李永辉的话,道出了当地传统养鹅业的困境。
而如今,随着一系列科技手段的落地,他和乡亲们的养殖路越走越稳——“现在靠数据说话,心里踏实多了!”养殖户对着“智慧养殖平台”笑着说。
屏幕上,鹅舍温度、湿度、饲料余量、鹅群健康状况等数据实时更新。
图为安徽新华学院电智学院”志电先锋“青年实践团成员在监控室调研。
近年来,霍邱县依托科技创新,为传统鹅肝养殖产业注入强劲动能,成功突破养殖瓶颈,推动产业从“看天吃饭”向“知数而作”转型升级。
“你看这套物联网设备,棚里的温湿度、光照都能实时监测,手机上一点就能调,比以前雇人盯着省心多了。”李永辉指着养殖棚里的智能终端介绍,“县里还帮着对接了农业科研院校,专用饲料配方一出来,鹅的长势明显好了不少。”
在疫病防控上,变化更让养殖户们安心。“每只鹅都有‘健康档案’,大数据分析能提前预警风险,上次棚里几只鹅有点不对劲,系统马上提醒,在第一时间处理,没造成损失。”另一位养殖户李永梅说,“无人机巡检和视频监控更是省了大事,以前天天围着鹅棚转,现在坐在办公室里就能看遍全场,省力又高效。”
科技赋能下,“填饲技术优化”“疫病防控体系”等创新手段让霍邱鹅肝品质显著提升。“以前单只鹅肝能赚几十块就不错了,现在效益增长了40%,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李永梅算起收益,脸上笑开了花。
如今,霍邱县朗德鹅年出栏量突破200万只,优质鹅肝占全国市场近15%的份额,成了长三角地区的重要供应基地。
特色产业扎根乡土,鹅肝成“金字招牌”
“投资500万元在霍邱建厂,看中的就是这里的产业基础和优质的资源。”养殖户李永辉说道。近年来,当地依托资源优势,将鹅肝产业作为特色农业的突破口,通过政策引导、技术扶持,推动产业从零散养殖向规模化、标准化转型。
如今,霍邱鹅肝凭借细腻的口感、丰富的营养,产量占到全国生产量的三分之一以上,不仅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更远销海外。
图为安徽新华学院电智学院”志电先锋“青年实践团成员深入养殖场。
全产业链协同发力,激活乡村经济
随着龙头企业的进驻,霍邱形成了“种鹅繁育—生态养殖—精深加工—冷链物流”的全产业链条。当地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攻克了鹅肝培育、保鲜储存等技术难题,同时引入电商平台、冷链物流,打通了从田间到餐桌的“最后一公里”。
“现在鹅肝已经成为当地的支柱型产业。”李永梅感慨道。完善的产业链不仅提升了鹅肝产业的附加值,更形成了“一业兴、百业旺”的联动效应,带动了饲料生产、包装印刷、物流运输等相关产业发展。
产业兴则就业稳,就业稳则收入增。霍邱鹅肝产业的蓬勃发展,为当地农民开辟了广阔的就业天地。“在当地约有200个厂,至少提供了三四千的就业岗位,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现在厂里有50余名都是本地的乡亲们,大家伙不用背井离乡,在家门口也能挣到钱。”在养殖基地,村民们变身“产业工人”,负责鹅苗养护、饲料投放等工作,每月稳定收入上万元,真正实现“车间建在村里,钱包鼓在兜里”。
图为安徽新华学院电智学院”志电先锋“青年实践团成员在鹅厂合影。
品牌效应凸显 特色产业助推乡村振兴
“以前觉得鹅肝是‘洋玩意’,没想到现在靠它过上了好日子!”通过举办“霍邱鹅肝美食文化节”、搭建电商直播基地等举措,霍邱鹅肝知名度持续提升,产品远销法国、日本等高端市场。2023年全县鹅肝产业综合产值达18亿元,较五年前增长300%,相关从业人员超1.2万人。
如今,这颗“法餐明珠”已在淮河岸边熠熠生辉。霍邱县正以鹅肝产业为支点,撬动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的良性循环,书写着“小鹅肝”成就“大产业”的精彩篇章。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胡锦钰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