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航青年学子探寻航天记忆:双馆寻源项目正式启航

发布时间:2025-07-18 20:53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申燊   阅读 7.2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18(通讯员 申燊)7月18日上午,桂林航天工业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内,一群充满朝气的青年大学生正紧锣密鼓地筹备着他们的暑期社会实践项目——《桂航记忆·双馆寻源》。该项目由廖翊述同学负责,旨在通过走访学校内的航天博物馆与校史馆,深入挖掘并传承航天精神,展现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清晨的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项目负责人廖翊述的脸上,他正与团队成员围坐在一起,仔细审阅着项目申报书。

“这次活动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参观学习,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廖翊述的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与期待,“我们要通过镜头和文字,记录下每一份珍贵的记忆,让航天精神在同学们心中生根发芽。”

随着项目落地,团队成员们迅速投入到前期准备工作中。他们分工明确,有的负责联系校史馆与航天博物馆,预约参观时间;有的则忙着准备拍摄设备,确保每一个精彩瞬间都能被完美捕捉。

“记得带上大号笔记本,还有,穿黑色长裤子,这样拍出来更专业。”团队成员黄永智一边整理设备,一边不忘提醒大家注意细节。

项目的高潮部分,莫过于在航天精神视频拍摄中的精彩表现。脚本设计巧妙,从钱学森广场的雕像前开始,团队成员们身着正装,手持笔记本,以一种庄严而神圣的姿态,缓缓走下飞天楼的台阶。“这里是钱学森先生的雕像,他曾说:‘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廖翊述站在雕像旁,深情地朗诵着台词,其他成员则围在一旁,或低头沉思,或仰望雕像,脸上写满了敬仰与自豪。


图为钱学森雕像前进行集体宣誓

转场至航天博物馆,团队成员们化身为小小讲解员,带领观众穿梭于历史与现实之间。

“这架模型上的签名,属于三位航天人——杨利伟、戚发轫、刘永才。”随着讲解员申燊的介绍,镜头特写至模型上的签名,叠加着三位航天人的工作影像,仿佛将观众带入了那个辉煌的时代。

团队成员们或提问,或讨论,气氛热烈而活跃,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对航天事业的热爱与向往。

在实验室场景中,团队成员们更是展现了他们的科技创新精神。

他们围绕在实验设备旁,或操作,或记录,每一个动作都显得那么专业而认真。“航天精神,从来不是一个人的史诗,而是一群人的星河!”当这句总结性台词响起时,所有成员齐声附和,声音洪亮而有力,表达了他们对航天精神的深刻理解与传承决心。


                       图为团队成员正在航天博物馆观摩学习

随着项目的深入进行,团队成员们不仅收获了知识与经验,更在心灵上得到了一次深刻的洗礼。

他们纷纷表示,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继续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积极投身航天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航天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在项目总结会上,团队成员们齐声高呼,声音回荡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他们内心深处最真挚的承诺与誓言。

                 图为团队成员在巡天楼下进行活动的阶段性总结


此次《桂航记忆·双馆寻源》暑期社会实践项目的成功举办,不仅让团队成员们深刻领悟了航天精神的内涵与价值,更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锻炼能力的宝贵平台。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们定能不负韶华、砥砺前行,在航天事业的道路上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申燊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3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