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银辉映苗山,谁接薪火续匠心——广西师范大学“寻苗疆银彩,探非遗匠心”实践队开展苗族银饰暑期实践

发布时间:2025-07-18 18:31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杨月华   阅读 3.2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广西师范大学“寻苗疆银彩,探非遗匠心”实践队于7月7日至14日深入融水苗族自治县,开展苗族银饰文化传承现状专题调研。7月7日至11日,实践队全程参与融水县文化馆“苗山美”暑期未成年人苗族银饰免费培训班。队员们观察到,基础的银饰串珠、纹样粘贴等活动深受孩子们喜爱,有效激发了少年儿童对民族工艺的兴趣。

▲图为实践队员在苗族银饰体验班进行银饰冰箱贴教学

实践队深入走访了“一家饰品”有限公司工作室、苗族文化传习馆、梦呜苗寨及非遗体验馆、银饰店铺等场所。在“一家饰品”工作室,工匠手把手指导队员制作基础配件,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手工银饰制作的精细与不易。企业负责人介绍,他们正尝试将传统图腾(如蝴蝶纹、太阳纹)融入书签、冰箱贴、手链等现代文创产品,并拓展线上销售,但面临品牌辨识度低、手工产能有限、传统工艺与标准化生产难以平衡等难题。

▲图为实践队员在“一家饰品”工作室体验基础银饰制作

在苗族文化传习馆,精美的银饰如同立体的民族文化史书,承载着万物崇拜、“蝴蝶妈妈”创世神话及苗家生活图景。然而,展馆负责人无奈表示,由于宣传渠道有限、力度不足,场馆参观者寥寥,珍贵的“活化石”未能有效发挥文化传播的桥梁作用。

▲图为实践队员在苗族文化传习馆聆听银饰文化讲解

在融水县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基地,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石先生向实践队详细展示了从银丝拉制到纹样錾刻的数十道纯手工工序。谈及传承困境,石先生坦言:“掌握全套技艺需多年沉淀,初期收入微薄且不稳定,年轻人望而却步。”为破局,石先生正积极创新:融合传统图腾与现代审美设计轻量化饰品、与高校设计专业合作引入新理念、整理口述工艺编撰教材以降低学习门槛。“既要留住祖先的魂,也要走进今人的日常。”石先生的探索为古老技艺注入了时代活力。

▲图为非遗传承人石先生向实践队员讲解银饰錾刻工艺

此次调研活动,不仅让青年学子深切感受到苗族银饰作为民族文化“活化石”的璀璨价值,更清晰认识到其在公众认知、技艺传承、市场推广等方面面临的严峻挑战。实践队的足迹与思考,正为守护这流淌千年的“银色史诗”、赋能乡村文化高质量发展注入青春力量。(通讯员:杨月华 赖思宇)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杨月华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

10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