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爱青春•星火计划——当青春遇见 “生命的接力”

发布时间:2025-07-16 16:53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孙永娴   阅读 815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院校动态

大学生云报7月16日讯(通讯员 孙永娴)“生命的价值在于被铭记,遗体捐献者以另一种方式延续生命。” 近日,苏州大学 “生命延续・大爱永恒” 捐遗宣传服务志愿队的 5 名学生,以志愿者身份走进苏州市姑苏区三元四村,开展暑假社会实践活动。此行旨在拜访姑苏区捐遗委员会成员李震芳与王磊,了解捐遗工作实务,聆听一线工作者的从业经历。

活动伊始,王磊向志愿者介绍了捐遗工作的日常业务流程,包括捐遗登记的材料审核、捐献意愿的确认流程、与捐献者家属的沟通技巧等实务内容。他特别强调,捐遗工作需严格遵循 “自愿、无偿” 原则,所有流程必须以捐献者本人的真实意愿为核心,同时充分尊重家属的情绪与意见。志愿者们手持笔记本,详细记录关键信息,并就 “如何处理捐献者家属临时反悔的情况”“登记信息的保密措施” 等问题进行提问,王磊逐一耐心解答。​

随后,李震芳带领志愿者学习《遗体捐献须知》,逐字逐句讲解条款内容,包括捐献的范围、流程、法律依据以及捐献后的纪念方式等。她结合实际案例说明条款的应用场景,例如在解释 “捐献意愿的变更与撤销” 条款时,提到曾有位老人在签署协议三年后,因家庭原因希望暂停捐献计划,工作团队按照规定为其办理了相关手续,并持续保持沟通。志愿者吴与同全程拍摄记录,将学习场景定格在镜头中。​

图为李震芳老师领读遗体捐献须知  摄影  吴与同

作为从苏州市红十字会调任至姑苏区捐遗委员会的资深工作者,李震芳分享了自己十余年的从业经历。她提到,工作中接触过各年龄段的捐献者,有退休教师、普通工人、医护人员等。“有位 80 岁的老先生,临终前特意叮嘱子女,要把自己的遗体捐给医学院校作教学用,还说‘活了一辈子,能最后为医学做点贡献,值了’。” 她表示,这些事例让她深刻体会到捐献者的奉献精神。​

图为李震芳老师讲述人物事迹  摄影  谢鹏鹏

志愿者谢鹏鹏就 “工作中印象深刻的案例” 向李震芳提问。李震芳回忆,多年前曾有一对夫妻共同签署捐遗协议,丈夫因病去世后,妻子按照约定协助完成了捐献流程,“她当时说,这是他们俩早就商量好的事,要一起为社会做最后一点贡献。” 李震芳的讲述让志愿者们陷入沉思,张鸿宇在笔记本上写下 “生命的意义不止于长度”。​

王磊则从工作实务角度补充了一线经历。他自 2007 年参与捐遗工作,当时条件有限,从联系运输车辆到协调接收单位,都需要亲力亲为。“那时候没有固定的运输团队,接到捐献者家属的电话,不管是凌晨还是深夜,都得立刻联系车辆,赶到现场协调。” 他提到,有一次在暴雨夜接到任务,为了保证遗体运输的顺利,他和同事冒雨押送车辆,直到凌晨才完成交接。​

图为王磊老师分享工作往事   摄影  黄亦殊

在交流中,王磊重点强调了 “家属沟通” 的重要性。“有位捐献者生前独自签署了协议,但去世后子女表示反对,我们只能尊重家属的意见,终止捐献流程。” 他表示,捐遗工作不仅要尊重捐献者的意愿,也要理解家属的情感,“有时候需要反复沟通,让家属慢慢理解捐献者的初衷。” 白才仁措在记录时,特别标注了 “沟通时要保持耐心,避免对立情绪”。​

志愿者林思宇询问 “坚持做这份工作的动力”,王磊回答:“看到越来越多人理解并支持捐遗事业,就觉得有意义。刚开始做的时候,很多人不了解,甚至有误解,但现在主动来咨询的人越来越多,这就是进步。” 李震芳补充道,每当收到医学院校发来的感谢信,提到捐献者的遗体为教学研究提供了帮助,就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得。​

活动接近尾声,志愿者们整理了当天的笔记,汇总了 30 余条关键信息,包括捐遗工作的核心原则、流程要点、沟通技巧以及典型案例等。他们表示,通过此次拜访,不仅系统了解了捐遗工作的实务知识,更被李震芳和王磊的坚守精神所打动。​

据悉,苏州大学 “生命延续・大爱永恒” 捐遗宣传服务志愿队成立于 2024 年,由该校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旨在通过社会实践、宣传活动等方式,普及捐遗知识,弘扬奉献精神。此次活动是团队暑假社会实践的重要环节,后续他们将结合所学内容,开展社区宣传、校园讲座等活动,让更多人了解捐遗事业。

图为团队合影留念   摄影  黄亦殊

团队名称:“生命延续·大爱永恒”捐遗宣传服务志愿队

撰稿人:孙永娴

供图者:谢鹏鹏、吴与同、黄亦殊

审核通讯员:孙永娴

指导老师审核人:杨国兵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孙永娴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

28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