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5日讯(通讯员 孙艺嘉 王梦涛 陈雯婧) 响应“博爱青春”号召,徐州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大数据学院)“耕读育童”支教团近日在江苏省徐州市邳州市潘庄村开展暑期支教实践,以“苏韵传承扬急救,生命守护绽芳华”为主题在乡村普及急救知识,将心肺复苏等急救知识送到乡村,让青春力量在守护生命的使命中闪光。
社会发展进程中,意外突发风险时刻威胁着大众生命安全,乡村地区因医疗资源相对薄弱、急救知识普及度低,面对紧急状况时,村民往往因缺乏专业应对能力,让宝贵的“黄金救援时间”流逝。在此背景下,徐州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大数据学院)“耕读育童”支教团积极响应国家普及急救知识、助力乡村振兴的号召,奔赴江苏省徐州市邳州市潘庄村开展暑期支教实践。以“苏韵传承扬急救,生命守护绽芳华”为主题,支教团带着对生命的敬畏与社会责任感,将心肺复苏等急救知识送到乡村。通过专业知识转化、情景教学、实操指导等方式,填补乡村急救知识空白,提升村民应对突发状况的处置能力,为乡村编织生命安全守护网,让青春力量在守护乡村安康中闪光,助力乡村筑牢健康安全防线 。
苏韵搭桥,急救课堂童趣启幕
徐州工程学院“耕读育童”支教团创新教学形式,以“苏轼治水”等苏韵故事为桥梁,将心肺复苏等急救知识融入其中。通过卡通流程图,把专业晦涩的急救步骤,转化为贴合故事场景的操作指引,让孩子们在千年文化传承氛围里,自然开启对急救知识的探索。这种趣味化教学,突破知识理解壁垒,迅速点燃孩子们的学习热情,为后续急救急救知识学习筑牢兴趣基石 。
图为急救课堂心肺复苏讲解。 王梦娇 摄
图为志愿者现场演示心肺复苏。 王梦娇 摄
实操练兵,小手解救“救命技能”
(一)心肺复苏实操:精准掌握救命节奏
成员先演示标准流程:判断环境安全后轻拍呼唤,确认无意识无呼吸即展开施救——双手交叠按压胸骨中下段,深度5-6厘米,频率保持每分钟100-120次,每30次按压配合2次人工呼吸。孩子们轮流上前,在模拟人上练习,成员蹲身纠正按压角度、力度,提醒“手肘伸直、用身体重量发力”。从最初按压力度不足、节奏混乱,到逐渐精准把控,孩子们在反复实操中,将规范动作转化为肌肉记忆。
图为心肺复苏实操演练。 王梦娇 摄
(二)三角巾包扎实训:规范处理常见创伤
针对乡村常见的磕碰、骨折等情况,支教团成员详解三角巾包扎要点。演示上臂骨折固定时,先指导将三角巾折叠成宽带,托住伤肢后绕颈打结,确保“松紧适度、伤肢呈功能位”;讲解头部包扎时,示范“底边齐眉、顶角兜头、两底角绕颈打结”的步骤。孩子们分组模拟“伤员”与“施救者”,从最初折叠三角巾手忙脚乱,到能按流程快速完成不同部位包扎,扎实掌握这一实用创伤处理技能。
图为志愿者演示三角巾包扎。 王梦娇 摄
青春接力,知识播撒乡野
图为志愿者与孩子们的合照。 王梦娇 摄
此次徐州工程学院“耕读育童”支教团在潘庄村的急救知识普及活动,以苏韵文化为纽带,通过童趣课堂激发学习兴趣,依托实操演练让孩子们扎实掌握心肺复苏、三角巾包扎等技能。从知识启蒙到能力培养,既传递了专业急救方法,也播撒了生命守护的种子,更以青春力量为乡村安全防线注入动能,让急救意识在乡野间扎根生长。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孙艺嘉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