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5日讯(通讯员:梁韵怡)为深入落实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及推进非遗文化活态传承,以创意之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推动华商青年力量赋能传统文化发展,2025年7月13日,广州华商学院潮艺榫韵“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走进汕尾市陆河县,不仅探访了河田高景这项国家级非遗的传承现状,更带着自主研发的非遗主题积木、初步规划的研学路线与传承人、文化馆工作人员深入沟通,共寻非遗活化的新路径。通过与传承人深度对话、开展文化创意交流和规划非遗研学路线等方式,探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河田高景”,助力这项古老技艺在当代焕发新彩,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文化馆牵线搭桥:揭秘非遗活化现状
潮艺榫韵“百千万工程”突击队抵达陆河后,首站便来到陆河县文化馆,与文化馆的工作人员和河田高景的传承人展开交流沟通。
(突击队与文化馆和传承人会面)
馆内工作人员带领突击队队员们参观了河田高景的展览馆,从泛黄的老照片到荣誉展示和展出风采,清晰展现着这项技艺走向大众的历程。
(工作人员向突击队队员们介绍河田高景)
文化馆工作人员介绍,河田高景作为陆河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也面临着手艺容易失传的问题,所以文化馆这边也会联合传承人们不定期组织非遗进校园的活动,有针对性地在幼儿园、小学和中学开展活动。对于实践队展示带来的“河田高景”主题积木——以微缩模型还原“高景巡游”场景,既保留竹架、彩饰等核心元素,又通过拼装互动增强趣味性时,工作人员予以认可。
双方还围绕非遗研学路线展开讨论。突击队提出“参观河田高景工坊+体验扎制+油柑园”的研学方案,文化馆工作人员建议:“可以加入客家文化体验环节,增强学生们的文化体验,提升陆河的旅游吸引力和游客的参与感,让研学更有地域特色。”
(队员采访文化馆的工作人员)
对话传承人:在守正中求新,让高景“年轻态”
在陆河文化馆的协助下,潮艺榫韵“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见到了传承人陈文山和他的弟子刘德放与陈伟钦。作为即将接下传承人接力棒的弟子刘德放,他表示制景团队已经在尝试创新发展,努力让河田高景走出陆河,面向世界。他与师傅陈文山在2016年的佛山秋色巡演演出中就尝试把音乐与场地灯光融合在展出中,甚至还加入了干冰的元素。“但音乐的话我们还是一致认为要用回传统的的锣鼓才有那种传统味道”,刘德放补充道。
(队员采访传承人刘德放)
对于潮艺榫韵“百千万工程”突击队的河田高景主题积木,刘德放认为这是一次让年轻群体了解河田高景的好机会,他说,“这种积木搭建的形式既保留了河田高景‘高、险、巧’的精髓,又符合年轻人的眼光去推广河田高景。”
工坊里的灵感碰撞:让传承有温度,创新有根基
午后,潮艺榫韵“百千万工程”突击队来到了河田高景传承人陈文山的工作室。年过八旬的陈师傅正指导弟子们赶制新一批高景,弟子刘德放在协助弟子陈伟钦进行龙头的骨架制作和加固,刘德放向潮艺榫韵“百千万工程”突击队介绍道,“制造河田高景的景物需要非常多步骤,需要数日甚至数月才能完成,而且想急也急不来,像这个做骨架的竹子都是需要等到冬天之后去山上砍,因为那个时候竹子的水分最少,晒干之后它可折可弯,才能适用于景物的骨架制造”。
(陈文山师傅指导弟子进行龙头的骨架制作)
(龙头骨架成品)
接着,陈文山师傅指导弟子刘德放进行狮头的上色,陈文山师傅指出从骨架制造完成到上色也需要许多工序,骨架晒干后还要往上糊五至七层纸,层层叠加,才能保证景物的稳定性。
(弟子刘德放为狮头上色)
在现场,潮艺榫韵“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还看到了前来工作室观摩学习河田高景的青年刘镃,他表示对河田高景这门手艺深感兴趣,并希望自己以后能成为推动它传承发展的中坚力量。
实践队感悟:非遗创新,要接地气更要接人气
传统手艺像棵树,根得扎在传统的土里,叶子才能向着时代的风生长。
广州华商学院潮艺榫韵“百千万工程”实践队将持续探索非遗文化创新性转化与创造性发展的路径,进一步释放创意设计与研学实践在非遗传承中的独特价值。在百千万工程的引领下,让河田高景借助青年力量焕发新生,让传统技艺在新时代延续文脉、绽放光彩,以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服务乡村文化振兴的使命与担当。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肖艳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