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见真我 绘出风采——湖北大学“润雨生花”志愿服务队开展美育教育实践课

发布时间:2025-07-15 16:18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胡颖 石莹 郑润域 胡忠涛   阅读 7.6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15(通讯员胡颖 石莹 郑润域 胡忠涛)在神农架新华镇村的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内,一场名为“我的自画像”美育课堂正在悄然绽放。7月13日,湖北大学“润雨生花”志愿服务队在以画笔为媒,将党的二十大三中全会中关于美育工作的号召化作山村儿童手中的斑斓色彩,让艺术成为照见心灵的明镜。

图为志愿者授课

“轮廓勾勒是认识自己的第一步,”志愿者胡颖亲声引导,“就像认识一棵树,先要看清它的形状。”孩子们跟随“自画像四步法”,从铅笔勾勒面部轮廓,到用彩笔捕捉酒窝或虎牙的特征,再到为画中人添上最爱的足球或向日葵,最后在画角写下“我的三个闪光点”。12岁的周孟娜在画中给自己加了一对翅膀:“每次跑步时,我都感觉要飞起来。”这种具身化的艺术表达,让抽象的自我认知变得可触可感。

图为学生展示作品

当志愿者问“你的眉毛像什么”时,答案令人动人——“像爷爷种的茶树新芽”“像大雁飞过的痕迹”。一个总躲在角落的男孩,却在画里给自己加上了超人披风:“其实我也想举手回答问题。”这些创作印证了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观点:儿童通过艺术符号实现情感的外化与重构。活动最后,孩子们举着画纸互相展示时,没人再在意画得好不好看——那些线条、色彩和字迹里,藏着比“像不像”更重要的东西:是对自己的认知,是藏在日常里的热爱,更是敢把“真实”摊开在阳光下的勇气。

图为学生的作品集

此次活动中,孩子们通过画笔勾勒“我的自画像”,在艺术创作的沉浸体验里完成了一场温柔的自我探索。在觉察与表达的往复里,孩子们慢慢看清了“我是谁”。这份清晰的认知里,藏着对自我最真诚的接纳——原来不用和别人一样,“我”本来的样子就很好。“润雨生花”志愿服务队队长薛茗月表示:“当孩子说出'我的招风耳很可爱'时,美育已经完成了从技法到心法的跨越。”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石莹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4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