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中医药大学 “红脉寻方,青衿传薪” 三下乡实践团队走进六安市霍山县,探寻木榨技艺非遗困境与焕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5-07-15 15:26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张昊洋   阅读 2.4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15日讯(通讯员 张昊洋) 2025 年 7 月,安徽中医药大学 “红脉寻方,青衿传薪” 三下乡实践团队走进六安市霍山县,探访非遗传承代表企业霍山淠之源公司。作为当地纯手工作坊的典型,该企业承载着传统农产品加工技艺,团队旨在挖掘非遗工艺的传承困境,探索传统技艺与现代市场接轨的可行路径。​

推开淠之源公司斑驳的木门,浓郁的谷物香气裹挟着古朴气息扑面而来,混合着柴火烘烤特有的焦香,瞬间将人拉回旧日时光。占地不足 300 平方米的工作室内,光线略显昏暗,却秩序井然。石磨、木榨、竹筛等传统器具错落摆放,表面因经年累月的使用泛着温润的光泽。四五位师傅正围坐在灶台前,进行古法炒制工序。灶膛里的火苗吞吐明灭,铁锅被烧得通红,锅内的谷物随着翻炒不断发出 “沙沙” 声。

▲图为工人在进行石斛的粗加工/图注[团队成员张昊洋供图]

团队成员注意到,一位72 岁的老先生手持长柄木铲,以均匀的力道翻动铁锅中的食材。老人身着粗布围裙,布满老茧的双手动作娴熟,看似简单的翻炒,却暗含 “三翻两炒” 的祖传秘诀。“火要‘阴阳火’,前半程用猛火逼出香气,后半程转文火慢焙。” 从老先生专注的神情和精确到秒的翻炒节奏中,不难看出这套延续百年的炒制工艺,对火候与节奏把控的严苛程度。为了最大程度保留石斛的原始风味,他的每一个动作都经过无数次的锤炼,如同精密的仪器般精准。​

为深入了解工艺细节,团队跟随公司领导储总走进原料仓库。仓库内光线更加昏暗,墙角处整齐码放着等待发酵的陶缸,每口缸都足有半人高,表面覆盖着透气的粗麻布。老先生缓步走到一口陶缸前,轻轻掀开麻布一角,将手掌覆在缸壁上停留片刻,又俯身凑近缸口深吸一口气,随即微微皱眉:“这缸发酵得有点过了。” 通过他的示范动作可以看到,判断发酵程度全靠老师傅用手摸、鼻子闻。“每口缸都有自己的‘脾气’,夏天要透气防酸,冬天需保暖促酵。” 他解释道。队员们用手机记录下这一过程,发现整个生产环节没有任何现代化计量设备,全凭经验与手感,这种传承千年的技艺,充满了质朴的智慧与独特的魅力。

▲图为团队成员张昊洋对储总进行问题采访/图注[团队成员邢卫东供图]

在与企业负责人交谈中,团队得知当前面临的严峻现实。尽管淠之源的产品凭借独特风味在本地市场拥有稳定客源,一些老顾客甚至驱车百公里前来购买,但因手工制作效率低下,年产量仅为现代化生产线的 1/10。一个细节令人印象深刻:制作一批 50 斤的炒货,需要 3 位师傅连续工作 8 小时,而同样的产量,现代化机器仅需半小时就能完成。更令人担忧的是,年轻一代对繁琐的手工技艺兴趣寥寥。目前公司仅有的7 名工匠平均年龄超过 60 岁,最年轻的也已 58 岁。团队随机采访了周边一些年轻人,其中大部分人表示 “愿意购买手工产品,但不愿从事相关工作”。一位 23 岁的年轻人坦言,自己曾尝试跟着老师傅学习炒制,可没坚持三天就放弃了,“太枯燥了,而且收入也不高”。

▲图为团队成员跟随储总观摩石斛种植基地/图注[团队成员张昊洋、邢卫东供图]

​  

针对这些问题,团队发挥专业优势,提出融合方案。在包装设计方面,建议将非遗工艺流程图印在产品外包装上,既展现文化价值,又增强产品吸引力。队员们连夜设计了多个方案,最终选定了以传统水墨画风格呈现的工艺流程图,每一个步骤都配有简洁的文字说明。在营销渠道上,协助企业开通短视频账号,策划 “非遗技艺一日体验” 直播活动,帮助中小微企业谋求更好的发展。

此次实践,团队不仅记录下霍山淠之源公司的非遗技艺精髓,还通过实地调研与创新尝试,为传统手工作坊的转型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后续,团队计划将此次调研成果整理成册,为更多非遗传承企业提供参考,同时持续跟进淠之源公司的发展,为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创新贡献更多力量。(审核/姚恒森)​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昊洋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81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