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刀青迹”护碧水: 传媒学子落力清河岸,绿色理念深植山水间

发布时间:2025-07-15 11:24   来源:大学生云报 | 何凤玺   阅读 6.7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2025年7月14日,重庆外语外事学院国际传媒学院“金刀青迹”绿色发展倡导团深入重庆北碚区偏岩古镇河道区域开展生态保护实践。实践团聚焦绿色发展赛道,通过实地清理河道垃圾、调研生态现状、采访游客与村民并进行环保宣传,以实际行动传播绿色理念。当日共清理垃圾10余袋,采访十余名游客及村民,并同步拍摄制作环保宣传素材,以实际行动守护绿水青山。

十余袋垃圾的清除记录,盛夏七月,骄阳似火。重庆市北碚区偏岩古镇曲折蜿蜒的河道旁,一群身着统一蓝色队服的大学生格外引人注目。他们是重庆外语外事学院“金刀青迹”绿色发展倡导实践团的队员。在7月14日这一天,他们将传媒课堂搬进绿水青山间,将镜头对准河道垃圾,记录生态画卷,一场融合专业实践与生态守护的行动在此展开。

河道,曾是村庄灵动的血脉。但随着旅游景点的爆火以及许多游客的到来,岸边散落的塑料瓶、食品包装袋、破旧渔网以及深陷淤泥的废弃物,无声地诉说着生态的隐痛。面对杂乱景象,团队成员迅速进行分工协作。制定清理路线与安全预案;进行实时指挥协调;用镜头全程记录下每一个关键画面与数据节点。

清理行动充满挑战。队员费力地用河道垃圾清理夹取出卡在石缝深处的塑料袋,汗水顺着脸颊滑落:“有些垃圾清理难度很大,但想到它们对水源和土壤的潜在威胁,再难也得弄出来。”还有部分队员与同伴合力搬动一块缠绕着厚重废弃渔网的石头。“每一袋垃圾的清走,河水好像就更清澈一分,这感觉特别实在。”其他队员一边仔细分拣可回收物一边感叹。这数小时的辛劳,最终凝结为岸旁堆积起的十余袋已分类的垃圾,浑浊的河道景观为之一新,水波在阳光下重新闪耀起粼粼清光。

图为“金刀青迹”实践团进行河道清理,牟靖供图)

传媒专业的环保调研与倡导 ,清洁行动是起点,但深度“把脉”生态现状才是核心。团队充分发挥国际传媒学院的专业优势,将调研工作做得极具“传媒”特色。

部分队员对清理前后的河道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记录,获取直观的影像对比资料。另一部分队员则化身田野通讯员,手持专业设备,深入调研进行走访。在村东头的古槐树下,队员采访了在河边生活了六十余年的村民赵大爷。“以前这河水清得能看见底下的鱼虾,洗菜做饭都靠它。这些年游客多了,垃圾也跟着多了,看着心疼啊!”赵大爷布满皱纹的手指向河道,语气中充满惋惜。这段饱含深情的同期声,成为调研报告中鲜活的一手素材。

那如何将环保理念有效传递给更多游客?这正是“金刀青迹”团队施展传媒本领的舞台。河道边、村口小广场、游客休憩点,成为团队的“绿色直播间”与“露天环保课堂”。团队成员运用专业的口语表达技巧,将生态保护的紧迫性、垃圾分类的方法、绿色出游的倡议,转化为声声入耳、通俗易懂的讲解。“姐姐们讲得又清楚又好听,知道塑料瓶不能乱扔了!”一位跟着父母游玩的小男孩认真地说。

其他队员更是将现场变为创作工坊。他们敏锐捕捉团队清理垃圾的细节、游客认真聆听的瞬间、村民讲述往事的画面,利用手机和便携设备快速记录,制作成节奏明快、主题鲜明的短视频,这些短视频有效提升了环保宣传的覆盖面和感染力。剩下的队员则负责整体活动的信息整合与传播策划,确保每一次与游客的互动、每一份宣传资料的发放、每一个视频的拍摄,都精准传递团队的核心环保主张——守护绿水青山,人人可为,点滴汇聚;保护地球,爱护河道

(图为“金刀青迹”实践团宣传环境保护,朱灵玲供图)

汗水与光影交织的绿色印记,当夕阳的金辉洒满焕然一新的河面,波光粼粼处映照着“金刀青迹”团队年轻而坚毅的面庞。十余袋垃圾的重负已然卸下,但传媒学子肩头承载的绿色使命愈发清晰。他们以镜头为眼,洞察生态嬗变;以表达为媒,传递环保强音;以专业为犁,深耕绿色沃土。每一次俯身拾捡,都是对大地母亲的深情致意;每一次倡导呼吁,都是在人与自然间架设理解的桥梁。这段流金岁月里的碧波印记,不仅刻写在偏岩古镇,更深深烙印在每一位团队成员心中。

(图为“金刀青迹”实践团合照,何凤玺供图)

这群来自重庆外语外事学院国际传媒学院的青春使者,正用实际行动证明:当传媒力量与绿色理想交融,涓滴努力终将汇成江海,共同托举起一个水更清、山更绿、家园更美的未来。(通讯员 何凤玺)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何凤玺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1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