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5日讯(通讯员 梁霄)在麻阳苗族自治县兰里镇锦江畔,柴火灶台正演绎百年美食传奇。现炒鹅肉的焦香裹着烟火气,穿透雕花木门,成为苗乡独特的味觉符号。柴火声与铁锅碰撞声,同锦江水声交织成生活乐章,既延续乾隆“打鹅会”的古老记忆,又承载现代人对传统手艺的追寻。这道穿越时空的香气,在土墙檐角间凝结为乡村振兴的鲜活注脚。7月10日,怀化学院“文青新声”实践团走进兰里鹅馆,开启传统美食探索之旅,追寻烟火气里的文化密码与时代回响。
百年鹅鸣:从乾隆志书到人情风俗
麻阳白鹅的饲养历史可追溯到数百年前,早在乾隆三十年的《辰州府志》中就有记载。书中描述八月中秋时节,当地肥鹅遍野,亲友会饮,这种聚会被称为“打鹅会”。此外,苗乡风俗中一直有用“定亲鹅”送礼的传统。
柴火哲学:慢工出细活的味觉革命
“我们兰里鹅最大的特点就是坚持‘现炒现吃,无预制菜’的古法烹饪。”向实践团成员介绍兰里鹅时,柴火鹅馆的经营者黄雨华露出骄傲的笑容。后厨中,处理干净的八斤重鹅被利落分块,铁锅油温升至八成热时,鹅头脚先炸至金黄,随后生姜、八角爆香,鹅肉入锅翻滚,霸道香气瞬间弥漫。这种原始烹饪方式——柴火的温度、铁锅的重量、师傅的手感,构成不可替代的味觉密码。
黄雨华深知,兰里白鹅的魅力远超美食本身:当预制菜充斥都市餐桌,这份对传统的坚守,让苗乡烟火气成为鲜活的文化印记。柴火灶台上的铁锅与鹅肉碰撞声,不仅承载着乾隆年间“打鹅会”的古老记忆,更让快节奏的现代人得以在翻滚的油花中,触摸到时光沉淀的生活本味。
▲图为黄雨华曾获得的部分奖项。(梁霄 摄)
破局之路:传统产业拥抱数字时代
在数字化浪潮重塑餐饮业态的今天,黄雨华对传统手艺与现代传播的碰撞有着深刻体悟:“我们两口子守着这口铁锅十来年,深知好味道要靠双手打磨,可要让苗乡鹅香飘出大山,单靠灶台上的功夫远远不够。”这位将“现炒现吃”理念刻进骨子里的手艺人坦言,面对短视频时代的传播革命,年近五旬的他既渴望借力新媒介,又苦于精力有限难以突破圈层。
▲图为黄雨华与实践团成员合影。(吴意 摄)
“文青新声实践团的年轻人就像架起时空的桥梁。”提及这群来村里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大学生,黄雨华眼中泛起光亮。他们用专业设备记录柴火噼啪的特写,捕捉鹅肉在铁锅中翻滚的诱人弧线,打造出一部充满电影质感的宣传片,不仅让兰里鹅的烹饪过程从后厨走向前台,更让非遗技艺与苗乡风情在4K镜头下焕发新生。实践团特意将老灶台、传统厨具等文化符号纳入镜头,让每一帧画面都成为品牌历史的活态注解。当城市观众透过屏幕看见八角桂皮在220℃油温中绽放香气,他们品味的不仅是美食,更是活着的文化记忆。
▲图为炒制好的兰里鹅。(潘绍锂 提供)
夜幕降临,兰里镇的鹅馆灯火通明。铁锅里鹅肉咕嘟作响,柴火的噼啪声与食客的谈笑声交织,构成乡村振兴最生动的注脚。正如黄雨华所说:“我们炒的不是菜,是祖祖辈辈的生活。”在这片苗乡热土上,一只白鹅正展开双翼,带着烟火气与非遗魂,飞向更广阔的天地。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米可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