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春雨润红土 青春护苗助成长——中央司法警官学院实践团赴安徽泾县稼祥中学支教实践纪实

发布时间:2025-07-15 00:46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范永达   阅读 1.7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15日讯(通讯员 范永达 ​卢毓勋 王路钦 张晨旸 黄颖昕 李睿)仲夏的皖南,群山叠翠,青弋江碧波荡漾。在素有“宣纸之乡”美誉的革命老区泾县,一支由法学专业师生组成的支教团队走进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王稼祥同志命名的学校,以“法润童心·护航成长”为主题,开展涵盖法治教育、应急急救以及非遗艺术等五个板块的实践活动。五大主题课程如五线谱上的音符,在校园里奏响法治育人的时代强音。

第一篇章:宪法筑基 树牢根本大法权威​

“国家宪法日是哪一天?”面对讲台上的提问,稼祥中学八年级教室里举起的寥寥几双手,让支教团成员深刻感受到乡村法治教育的紧迫性。实践团紧扣“宪法是国家根本法”这一核心,精心打造“认知·理解·践行”三维课堂。

课程以“国家宪法日”为切入点,通过图文展板展示历年宪法宣传活动实况。当看到天安门广场宪法宣誓仪式的庄严画面,孩子们不自觉挺直了腰背。“原来宪法离大家这么近!”一位学生的感叹引发共鸣。支教实践团成员顺势展开宪法知识图谱:从根本法性质到发展历程,从“五四宪法”的诞生到现行宪法的五次修正,法治建设的壮阔画卷徐徐展开。

结课时的知识竞赛见证蜕变:全班学生悉数答对“公民基本权利”“国旗国徽含义”等基础问题。实践团成员在总结中动情地说:“当孩子们说出‘宪法守护学生上学’时,法治信仰的种子已然破土。”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和小朋友互动  孙永康供图

图为实践团向同学们进行课前敬礼  孙永康供图

​第二篇章:民法护苗 浇灌权利意识之花​

“用压岁钱买手机需要父母同意吗?”民法课堂上播放的动画案例引发热议。支教团立足《民法典》第十九条,围绕“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这一核心概念,构建“案例导入——法理剖析——实践延伸”教学闭环。

通过“12岁学生游戏充值维权”等三个典型案例视频,教师引导学生绘制“权利树状图”。当一位学生在黑板写下"财产权""撤销权"等关键词时,法律认知的脉络逐渐清晰。“觉得法律是管坏人的,现在知道是保护大家的!”课后感悟道出学生心声。

在随后的“法治心愿卡”创作环节,两位实践成员为同学们发放艺术染卡,让同学们写下课堂上提过的法律格言,学生们郑重书写格言:“法律是自由的尺度”“权利与义务同行”。

图为实践团成员开展民法宣讲  孙永康供图

图为同学们正在看相关案例视频  孙永康供图

​第三篇章:国安铸盾 厚植家国情怀根基​

以政治安全为根本,是理解国家安全的关键。对内,维护各民族、各阶层团结,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外,应对复杂国际形势,捍卫国家主权与利益。这让大家深知,国家安全,是国家生存发展的基石,也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实践团带着《国家安全法》《反间谍法》等有关法律的“专业Buff”,把外部威胁讲成了身边事——维护国家主权与利益,从来不是遥远的口号,而是每个普通人的责任底色。

普通话,民族自信里的“文化密码”:“大家用同一种语言交流,是什么感觉?”当这个问题撞上“推广普通话”的话题,答案呼之欲出。普通话不只是交流工具,更是揣着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传声筒”。五湖四海的乡音在此交汇,陌生感消融,亲切感滋生,各民族在语言相通里读懂彼此,这正是从心底筑牢团结的根基,让文化的向心力悄悄拉满。

从《哪吒2》到网络战场:当《哪吒2》的短片闪现,教室里的欢呼差点掀翻屋顶!谁说文化自信离国家安全很远?看银幕上的少年意气,恰是吾辈青年该有的模样——传承优秀文化、挺直精神脊梁,就是给国家安全加了层“精神铠甲”。而当话题转到网络安全,气氛又多了份严肃:网络“开户”、隐私泄露,时刻提醒着大家:网络空间早已是国家安全的“新战场”,守护它,就是守护大家的数字家园。

走出课堂,那些视频里的震撼、案例里的警醒,早把“国家安全”从抽象概念变成了触手可及的认知。原来,它藏在大家说的每一句普通话里,藏在点击鼠标时的谨慎里,更藏在稼祥学子眼里的坚定里。

维护国家安全,从来不是“别人的事”。推广普通话,筑牢文化自信的长城;绷紧安全弦,和平年代更需要居安思危。毕竟,国安才能家兴,这道长城,需要大家一砖一瓦共同筑起!

图为实践团与成员们合影留念  孙永康供图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上课  孙永康供图

​第四篇章:非遗传薪 赓续中华文脉基因​

实践团成员在安徽泾县稼祥中学开设非遗文化课堂,通过课件、视频进行互动教学向学生普及国画与宣纸的相关知识。在课堂上,实践团成员从国画与西方画的对比与不同入手来引出国画的特点,激发同学们对国画的兴趣,之后回溯国画从新石器时期直到唐宋繁荣、明清变革的千年发展脉络让学生们加深对国画这项非遗文化的认识。之后从国画创作的细节与体验入手,用笔墨与纸张的互动自然带出宣纸的特殊性从而自然的引出宣纸作为一种文化载体的特殊性,这样从创作中的对比和感受切入,既突出了国画对纸张的特殊要求,也让宣纸的作用和特性顺理成章地呈现出来,从而达到了传播非遗文化的目的。

该课程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欢迎与积极响应。学生们通过学习国画与宣纸的知识,不仅提升了自己的艺术修养,还可以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中国优秀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上课  孙永康供图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上课  孙永康供图

​第五篇章:安全护航 锻造自身保护铠甲​

"被抓住手腕时,记住‘扭、转、抽’三字诀!"安全防卫课上,支教成员的演示引发阵阵惊叹。课程聚焦"校园欺凌防护",创新采用"知识+技能+意识"三维教学模式。在情景模拟中,学生两人一组演练"衣领被抓解脱术"。教师逐项分解动作要领:"先下沉重心,再旋臂转体…"更具特色的是"安全风险评估"环节,学生绘制"校园安全地图",标注楼梯转角、体育器材区等高风险区域,并提出改进建议。“智慧比蛮力更重要”的理念贯穿始终。在“见义智为”情景讨论中,学生们设计出“呼救四步法”“取证三技巧”等实用策略。结课时,全员通过“安全防卫能力测评”,90%的学生掌握三种以上解脱技巧。

图为实践团成员讲述防卫方法  孙永康供图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操场上演示防卫动作  孙永康供图

支教星火 照亮山乡未来​

支教时光转瞬即逝,但法治的火种已在孩子们心中熊熊燃烧。从宪法筑基到民法护苗,从国安课堂到非遗工坊,这场浸润式多主题实践,不仅提升了青少年的法律素养,更在他们心中构筑起信仰法治的精神家园。"法治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要唤醒每个人心中的正义感和责任感。当法治成为全民信仰,法治中国必将枝繁叶茂。"

晨曦中的稼祥中学,法治标语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群来自五湖四海的警察大学生,用专业知识浇灌着法治的幼苗。他们坚信:当大山深处的孩子成长为懂法守法的新一代,全面依法治国的壮丽画卷必将更加绚烂多彩。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范永达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56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