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0日至12日,广州职业技术大学珠宝学院“传承非遗编织技艺,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实践团走进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永和镇,开展了为期三天的暑期“三下乡”支教。设计了“非遗手作”“色彩魔法课堂”和“传统工艺探秘”三大核心模块,为当地儿童打造了一场融合文化深度与童趣创意的沉浸式学习体验,让非遗技艺在乡村课堂焕发新生机。
指尖织非遗:巧绳传艺,童趣蕴初心
在永和镇成鹊村党群服务中心,实践团成员们化身“非遗小老师”,带领孩子们步入编织艺术的奇妙世界。成员们耐心细致地讲解基础编织手法,指导孩子们利用彩色绳线亲手制作手串和小饰品。一根根普通的线绳在孩子们灵巧的手中缠绕、穿梭,逐渐化身为承载着成就感与童趣的独特作品。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专注力,更在他们心中悄然播下了了解、喜爱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
色彩绘童真:魔法课堂,美育燃热情
紧随其后的“色彩魔法课堂”激发了孩子们对美的探索热情。实践团成员通过生动讲解与趣味互动,揭示了色彩的奥秘:三原色的基础作用、间色的混合变换以及复色的层次感。孩子们听得入神,积极参与调色实验,在实践中感受色彩的魅力。课堂还延伸至“美的欣赏”,成员们展示了精选的珠宝首饰图片,引导孩子们观察造型、色彩搭配与工艺之美,提升审美情趣。课堂高潮“鹅卵石彩绘”环节更是点燃了孩子们的热情。他们运用刚学到的色彩知识,在光滑的鹅卵石上挥洒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将朴素的石头描绘成五彩斑斓、充满童趣的“天然画布”。
珠宝探奥秘:科普解惑,求知意正浓
“为什么翡翠会有翠性?”“古代凤冠用了多少克金丝?”实践第二天开设的“珠宝首饰十万个为什么”科普课引发了孩子们强烈的求知欲。实践队员们借助矿石标本、显微观察等方式,深入浅出地揭开了珠宝形成的神秘面纱,孩子们踊跃提问的声浪此起彼伏,课堂气氛热烈非凡。
工艺亲体验:非遗传承,匠心育新苗
为了让孩子们亲身感受传统工艺的精湛,实践团展示了故宫花丝镶嵌珍品的图片,现场惊叹声一片。成员们随即展示了亲手制作的花丝蝴蝶半成品,详细介绍了花丝工艺,并指导孩子们使用特制铜丝体验“掐丝”技法。虽然手法尚显稚嫩,但缕缕铜丝在木板上勾勒的图案已初显匠心韵味。最后的压轴环节是珐琅彩绘创作。成员们向孩子们介绍了珐琅工艺的历史渊源以及高、低温珐琅的区别。随后,孩子们在发放的铜胎上精心填充食品级釉料,创作出蓝绿交融的山水、彩虹渐变的心形、星辰点点的夜空等图案。经过烤灯定型,一件件亲手制作的珐琅饰品最终呈现眼前,同学们脸上无不洋溢着如阳光般灿烂的自豪笑容。
此次广州职业技术大学珠宝学院“传承非遗编织技艺,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实践团的兴宁市永和镇之行,是一次富有成效的青春实践与文化的“双向奔赴”。学子们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将非遗编织技艺和传统工艺的种子播撒在乡村课堂,用色彩与创意点亮了孩子们的艺术梦想。活动不仅极大丰富了乡村儿童的暑期生活,也切实锻炼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奉献精神,生动诠释了“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深刻内涵。活动尾声,实践团建立了线上辅导群,将持续指导孩子们完成编织和工艺作品,确保文化传承的纽带跨越山海,持续延伸。这场充满温度与创造力的旅程,为永和镇的孩子们留下了一个安全、快乐且收获满满的难忘夏日记忆。
实践团同步推进了广东省学生资助政策的宣传普及工作。未来,团队将持续在社会实践的广阔舞台上,彰显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与实干风采,用青春力量赋能广东 “百千万工程”,为乡村振兴事业注入智慧动能、贡献青春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谭清格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