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国家关于深入开展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号召,7月1日至11日,河南医药大学第四临床学院“溯九曲黄河文脉,传千年岐黄仁术”中华文化传承团以“书写传承—基层服务—研学感悟”为主线,先后在河南医药大学校内开展硬笔书法活动,赴新乡市红旗区张庄村、新乡市文化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郑州市中牟县九堡村开展多元义诊与文化互动,最后走进黄河大坝、河南博物院研学,让黄河文化与岐黄智慧在实践中焕发新活力。
硬笔书怀:大学校园里的文化接力
6月中旬,河南医药大学五环广场,黄河文化和中医文化进校园活动拉开序幕。该校数十余名大学生自愿参与,提笔书写与黄河、中医相关的古诗箴言:“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豪迈;“杏林春暖,橘井泉香”的仁心;“治未病者,上工也”的古训,随着笔尖流转跃然纸上。活动持续2小时,评选出数幅优秀作品,为参与者发放签字笔,便利贴等小礼品。
“写‘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时,突然更懂了医学生的使命。”2023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段瑞喆提到。活动中,同学们还相互探讨诗句含义,纷纷表示“原来书写也是一种学习,让黄河文化和中医智慧真正走进了心里”。
新乡市红旗区张庄村义诊:多科联动显专业,急救演练接地气
7月1日上午,团队成员联合新乡市中心医院的数余名医生于新乡市红旗区张庄村开展大型义诊活动。现场设置中医科、生殖科、护理科等多个诊区。中心医院中医专家为村民把脉问诊、提供建议;生殖科医生为村民解答妇科保健等问题;护理科同学为村民测血糖和血压。
现场另一侧,心肺复苏演练吸引了数十名村民围观。“双手交叉按压两乳头连线的中点,深度5-6厘米,每分钟100-120次……”团队成员张双边演示边讲解,同时邀请村民上台实操,村民张女士尝试后表示:“以前只是听说,现在亲手尝试后才知道是怎么回事,这演练太实用了!”当天,义诊累计服务数十人次,为村民提供健康咨询服务。
新乡市文化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入画江南》暖人心,专业解答消疑虑
7月1日下午,新乡市文化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的院子里,队员们分组为老人测血压、查血糖。检查完毕后,张同学身着汉服表演古典舞《入画江南》,轻柔的舞姿配上江南小调,收获老人们的掌声与喝彩。演出结束后,队员们主动围坐在老人身边,耐心倾听他们的故事,与老人们亲切交流,现场氛围温馨融洽。
“姑娘,我这左胳膊总发凉,天热也捂不热,是不是血管堵了?”陈大爷拉着2023级放射医学专业学生于婷婷的手问。于婷婷仔细查看老人胳膊的活动度和皮肤温度后解释:“大爷,胳膊凉可能是血液循环不太通畅,不一定是血管堵了,也可能和血管弹性、血液流动速度有关。您平时多抬抬胳膊、揉揉肩膀,促进血液循环;吃饭少盐少油腻,多吃点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要是凉得更厉害,建议去医院做个血管超声看看,更放心。”陈大爷点点头:“你们说得细,我听着明白,过两天就让娃带我去查查。”
郑州市中牟县九堡村:义诊、急救与童趣交织
7月2日,郑州市中牟县黄河文化村——九堡村的活动丰富而紧凑。上午,传承团联合当地卫生院开展义诊活动,为数十名村民进行健康检查;同时开设“急救小课堂”,队员们用模拟人演示心肺复苏操作,帮助多名村民掌握基础急救技能。
童趣互动区里,十余名孩子坐成两排。队员们先教孩子们用毛笔写“福”,感悟书法文化的魅力。在紧接着开展的黏土手工课堂上,孩子们在队员指导下,动手塑造出形态各异的小树、小鸭子等黏土作品。期间,团队成员结合黄河生态保护主题,向孩子们讲解道:“这些小树就好比守护黄河的绿色屏障,小鸭子就像生活在黄河滩涂的可爱生灵,我们都要用心保护它们。”课堂上,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与毛笔书写“福”字时的墨香交织,黄河文化与生态保护理念以寓教于乐的形式,在孩子们心中播撒下传承的种子。
郑州研学:触摸文脉,感悟交融
7月4日至7月5日,传承团前往郑州市研学。上午,队员们走近黄河,观摩河道护岸工程,聆听“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专题讲解,感悟千年治黄智慧。下午,传承团走进河南博物院,通过战国青铜针灸针、汉代中药炮制石臼等文物,探寻黄河流域作为中医药发源地的历史脉络,在文物实证中深化对黄河文化与岐黄智慧交融共生的理解。
网络赋能:让文脉在云端延续
7月1日至7月11日,传承团创新采用“线下实践+线上宣传”模式,累计开展3场专题直播,发表公众号推文5篇,短视频平台相关话题播放量达万余次。直播间不仅是活动的传播窗口,更成为公众参与文化传承的互动场——从书法课堂的诗句解读到健康知识科普,从文物研学的历史溯源到童趣课堂的生态启蒙,新媒体将黄河文化与岐黄智慧的传承场景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云端体验。
从大学校园的硬笔书写,到新乡市红旗区张庄村多科义诊的专业联动,从新乡市文化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的温情陪伴到黄河文化村的多元互动,这支平均年龄20岁的团队,让黄河文化与岐黄智慧走进基层。正如中华文化传承团队长张双所说:“传承不是抽象的词,是写进笔端的诗句,是教老乡急救的耐心,是陪老人聊天的真诚,是触摸文物时的震撼——这些真实的瞬间,就是文脉延续的模样。”
黄河奔涌不息,岐黄薪火相传,医学生们以青春之力,在现实与云端共同书写着中华文化传承的新时代答卷。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双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