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匠心酿醇韵,守正创新谱新篇
2025年7月12日,重庆对外经贸学院“纸韵文心,创艺融和”教育关爱服务团团队成员怀揣热忱走进太和老酒厂。青瓦错落间,陶坛静默矗立,空气中弥漫的醇厚酒香,牵引着众人探寻这方水土与百年酒业的故事。
推开太和酒厂的大门,时光的刻度从1919年绵延至今。昔日的小酒坊已蜕变为拥有现代化生产车间、大型储酒基地与先进检测实验室的行业翘楚,而不变的是刻在骨子里的坚守。
原料仓库里,高粱颗粒饱满如珠,大米晶莹剔透似玉。从选料开始,太和老酒厂便践行“非优不取”:高粱需达到特定淀粉含量,大米要通过纯度检测,每批原料都要经过十余项严苛筛查。这份对源头的执着,让“太和”二字在百年间沉淀为品质的注脚。
储酒基地内,数千只陶坛整齐排列,坛身的斑驳印记记录着岁月流转。在这里,新酒历经时光打磨,褪去辛辣,渐生醇厚。实验室中,精密仪器与传统经验相得益彰,科研人员与老匠人共同守护着每一滴酒的纯粹。从地方小坊到全国知名品牌,太和酒厂用百年光阴证明:真正的基业,是用匠心垒砌的信任。
▲图为太和老酒厂地下酒窖
发酵车间里,老窖池壁上的酒苔深如墨色,那是数十年微生物繁衍的痕迹。团队成员刘念和贺雨涵采访酒厂负责人孙炼时谈到,太和酒厂的酿造之道,正在于传统与创新的共生共荣。 坚守古法,是对工艺的敬畏。选料讲究"粮必精",高粱与大米按古法配比;制曲遵循“时有序”,依节气调整温度;蒸馏采用“火宜缓”,让香味物质充分凝结;陈酿坚持"时需足",陶坛储酒至少三年。每一步都延续着祖辈的智慧,让酒香里始终飘着时光的味道。拥抱创新,是对时代的回应。针对现代消费需求,酒厂推出低度系列,既保留古法醇香,又添几分柔和,上市即获青睐。传统工艺打底,现代科技赋能,让太和白酒在传承中焕发新活力。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酒厂负责人孙炼
▲图为酒厂负责人接受采访
沿着潮湿的石阶向下,重庆对外经贸学院“纸韵文心,创艺融和”教育关爱服务团的团队成员跟随着酒厂负责人孙炼,走进了太和老酒厂的地下酒窖。一踏入,醇厚的酒香便扑面而来,比地面更显浓郁厚重,仿佛将百年光阴都酿在了这一方空间里。 酒窖内,数排陶坛整齐码放,坛口覆盖着厚实的红布,在顶灯的映照下,陶土的质感透着沉静的光泽。新酒就像初长成的少年,带着生猛的活力,而老酒经过时光的打磨,如同沉稳的长者,滋味更显悠长。酒窖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了时光,新酒的清冽与老酒的醇厚交织在一起,团队成员望着眼前的陶坛,忽然明白:太和老酒厂的品质密码,既藏在对新酒的严格把控里,也藏在对老酒的耐心等待中。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地下酒窖
▲图为团队成员与酒厂负责人孙炼合影
夕阳西下,余晖为酒厂镀上金边。陶坛在光影中静默,仿佛在诉说:百年酒厂的底气,在于坚守品质的初心;前行的动力,在于拥抱变化的勇气。太和酒厂的故事,恰是中国白酒行业的缩影——以匠心守根本,以创新拓前路,方能让醇香飘向更远的未来。
撰文 | 王小千 屠吉莉
图片 | 罗舒月 屠吉莉
审核 | 程芳 曾慧珠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屠吉莉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