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大学生追寻英烈足迹赋能乡村文旅

发布时间:2025-06-30 13:14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马浩宇   阅读 4.3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2025年6月26日上午,合肥大学旅游与会展学院“青春柏垫行,文旅绘新景”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奔赴安徽省广德市柏垫镇英烈山及英烈山纪念馆开展实践活动,旨在追寻“六·三”空难历史印记,感悟英烈精神,在追寻烈士足迹中传承红色基因,同时发挥专业所长,为当地文旅资源深度开发与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探索红色文旅资源的保护与活化路径。

晨光中的英烈山肃穆宁静。团队成员首先驻足于山脚下的黑色花岗岩纪念碑前。碑身镌刻着40个名字,无声诉说着一段沉重的历史。2006年6月3日,一架执行重要任务的军用运输机在此不幸坠毁,机上40位国防科技战线的精英全部牺牲。队员们肃穆列队,目光扫过每一个名字,历史的凝重感扑面而来。松柏环绕间,队员们向纪念碑垂首默哀。英烈们最后时刻仍紧护数据装备,这份忠诚担当是课本无法传递的力量。

▲图为“青春柏垫行,文旅绘新景”团队成员向烈士默哀

英烈山纪念馆内陈列的历史资料显示,空难发生后,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亲自发来唁电悼念烈士,中央军委、总装备部、空军及工业部门首长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处理善后事宜。一份份泛黄的档案文件、一张张记录着紧急救援与深切缅怀的历史照片,清晰勾勒出国家层面对此次重大损失的高度关切与痛惜之情,也凸显了英烈们所肩负使命的分量。

纪念馆内,泛黄的旧报纸、珍贵的影像资料、烈士生前的部分工作笔记与生活用品,将那段悲壮的历史具象化。其中,一份烈士的铿锵遗志,深深震撼了在场的青年学子,队员们默默记录下这份沉甸甸的信念。展墙上,烈士们的遗照依次排列,关于烈士们的纪录短片也在多媒体上循环播放,进一步加深了团队成员对这片土地精神内核的理解。

▲图为英烈山纪念馆烈士遗物

实践团队此行不仅为缅怀,更着眼于红色记忆在当代的传承与文旅价值的挖掘。团队成员调查得知,每年有超1万人前来英烈山瞻仰烈士,但周边餐饮、停车等配套设施亟待提升,红色资源尚未充分转化为发展动能。实地考察中,团队成员重点关注了英烈山及纪念馆作为红色文旅目的地的现状与潜力。纪念馆的展陈布局、空间氛围营造,以及其与英烈山自然景观、柏垫镇乡村风貌的融合度,成为观察的重点。团队成员还注意到,纪念馆庄严肃穆的纪念空间与英烈山葱郁秀美的自然风光相互映衬,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自然与人文相融”的景观体验。纪念馆本身的设计也体现了对历史的尊重与缅怀,其建筑风格与内部陈设力求营造沉浸式的纪念氛围。如何进一步提升参观体验的流畅性与叙事感染力,如何在保护历史原真性的同时增强吸引力,是此行观察后生发的思考方向。数字化手段在展陈中的应用潜力,如利用AR、VR等技术更立体、生动地呈现历史场景与英烈事迹,以吸引年轻群体关注,也成为英烈山纪念馆未来的发展可能。

合肥大学学子在英烈山的足迹,是一次对历史的虔诚致敬,也是一次以文旅专业力量赋能红色精神传承的务实启程。铭记历史需要庄重,传承精神贵在创新。唯有不断探索契合时代脉搏的讲述方式与体验模式,方能让英烈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历久弥新的生命力,照亮前行之路。(通讯员 马浩宇)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马浩宇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4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