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引航,共探乡风 —— 中南大学法学院“湘约传法・田行致理”三下乡社会实践团白泉村调研纪实

发布时间:2025-06-30 11:41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章萱 向明朗 赵婧菁 魏苇杭   阅读 5.6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6月30日讯(通讯员 向明朗 赵婧菁)为深入探究乡村振兴背景下基层治理新型模式,中南大学法学院“湘约传法・田行致理”三下乡社会实践团于 6 月 27 日走进长沙市岳麓区坪塘街道白泉村,聚焦村规民约在乡村治理中的独特作用,通过实地调研与访谈,挖掘其如何融入村民日常生活、维护村庄和谐有序的实践经验,为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推动乡村振兴贡献智慧与力量。


6月27日,中南大学法学院“湘约传法·田行致理”三下乡社会实践团深入长沙市岳麓区坪塘街道白泉村,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成员以脚步丈量乡土,通过与当地村干部、村民深度交流,揭开了这座山村在产业发展、乡风治理与生态建设方面的独特画卷。

 

共话白泉新貌

——产业、乡风与生态的交融之路

实践团首站抵达白泉村党群服务中心,与当地村干部展开深入访谈。

    

▲图为白泉村党群服务中心 向明朗/摄

村干部介绍,农业仍是白泉村的支柱产业。广袤的田野上,水稻是绝对的主角,青翠的秧苗铺展如毯,描绘着“鱼米之乡”的底色。村内涌现出承包土地的种粮大户,通过集约化、机械化生产,有效提升了土地利用率和粮食产能。她还提到,村中设有红白理事会,积极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有效减轻了村民的人情负担,让传统习俗在新时代焕发文明光彩。尤为值得称道的是,村集体设立专项奖励,对每年考入本科院校的本村学子给予每人1000元的嘉奖,彰显了崇文重教、投资未来的长远眼光,在乡间播撒下希望的种子。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与宁静祥和的乡村氛围,白泉村的乡村旅游正蓬勃发展,为村庄注入了新的经济活力。

 

▲图为调研成员与白泉村村干部交流访谈 向明朗/摄

访谈过程中,村干部们的热情与尽责令人印象深刻。尽管白泉村面积大且村户分散,但村干部们依然亲自带领实践团成员穿梭于田间地头,详细介绍每一处的村情村貌,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基层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民声入耳

——实践团感受白泉村户的民生温度

实践团的深度调研组的村户走访活动同步开展。湘中丘陵的烈日炙烤着大地,白泉村的村户如散落在绿毯上的星辰,分布在十里八坳间。即便道路滚烫、汗水湿透衣衫,调研组成员依然坚定前行。

▲图为调研成员在前往村民家中调查的路上 章宣/摄

在村民家中,成员们受到了热情款待,品尝了地道的乡间美食,稍作休整后便带着问卷投入工作。六户人家,六个不同的故事,却共同勾勒出白泉村村民质朴的生活图景:门前养狗、棚内养鸡,农闲时外出打零工,简单而充实。

     

▲图为调研成员与当地村民交流询问 章萱/摄

村规民约在白泉村以独特的方式运行着。没有厚重的成文册子,“村头大喇叭”与村民微信群成为传递规矩的重要载体,这种接地气的治理方式,让村规民约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在潜移默化中维护着村庄的和谐有序。

 

▲图为调研成员与当地村民交流询问 章萱/摄

三页满满的访谈笔记,记录着村民们的心声,每一个字都饱含着调研组成员的汗水与真诚。回程路上,蜻蜓低空盘旋,山雨欲来。 

▲图为调研成员与当地村民交流询问 章萱/摄

白泉村的故事,虽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却在烈日下的乡野间,透出最本真的肌理。那些关于土地、生活和其他期盼的声音,正通过年轻的脚步,走出群山,带着乡野的温度,去往更辽阔的地方。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向明朗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182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