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6月29日讯(通讯员 向明朗 赵婧菁)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村规民约如何有效发挥作用?农村产业模式又怎样破解发展瓶颈?中南大学法学院“湘约传法・田行致理”实践团深入桐木村,调研乡村治理与经济转型的现实困境,探索法治文化赋能乡村建设的创新路径。通过剖析村规民约的法治潜力、聚焦土地流转与产业升级难题,团队力求以专业视角为乡村现代化建设提供智慧支持,为探讨乡村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处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贡献青春智慧。
6月26日,中南大学法学院“湘约传法·田行致理”暑期三下乡实践团队奔赴长沙市岳麓区莲花镇桐木村进行实地调研。
桐木村的治理哲学与经济破局之路
实践团成员踏入桐木村党群服务中心时,无一不注意到墙上镌刻的村规民约三字经。“孝父母,爱兄弟,睦宗族,和邻里”——这些凝结着传统与现代美德的三字箴言,自制定以来便如春风化雨,将伦理秩序嵌入了村民的晨昏作息。当地工作人员提到,这份朗朗上口的村规民约,不仅让村民纠纷减少了60%,更让村民在“宗族议事会”等的传统机制中增强了共同体意识。
▲图为桐木村党群服务中心 向明朗/摄
在乡村振兴的版图上,这座小山村的文旅民宿产业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桐木村坐拥78%的森林覆盖率,靳江河支流如碧带绕村,四季更迭中春有映山红遍野,秋有银杏染金。桐木村村委秉承着“山水为幕、民俗为笔”的巧思,将竹编技艺体验、稻花鱼节等非遗元素植入了民宿运营,使“桐木山居”等12家特色民宿成为了展示湘中农耕文明的活态博物馆。数据显示,2024年桐木村的暑期民宿接待量同比增长了40%,成功带动了周边30余户农户销售笋干、蜂蜜等特产,并由此形成“一间民宿一条产业链”的发展雏形。
▲图为调研成员与桐木村工作人员交流访谈 向明朗/摄
在与工作人员交流时,他们还提到,未来桐木村还将继续深挖潜力,拓展文旅民宿产业内涵,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服务质量,向着更高层次的乡村旅游目的地迈进,其发展之路将越走越宽广。
青瓦堂屋里的民生之问
“湘约传法•田行致理”实践团的调研队来到当地村民家中开展了深度调研。调研成员走访村民家中,聆听乡村振兴心声,走访十余户村民,访谈了村民关于村规民约的了解情况,主要了解了村内集体经济经营情况以及文旅民宿对于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同时在调查过程中,也发现了亟待解决的村民诉求。青瓦错落间,村民的堂屋成了最真实的调研场,经济账、产业路、村干部的日常、邻里纠纷的化解、村规民约如何落地……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话题,在家长里短中渐次清晰。
▲图为调研成员与村民交流询问 向明朗/摄
▲图为调研成员与村民交流询问 向明朗/摄
穿过稻田阡陌,实践团成员在村民李奶奶的堂屋里展开了深度访谈。这位鬓角染霜的老人捧着刚摘的莲蓬回忆,五年前民宿初建时,她靠售卖手工鞋垫每月增收近千元,如今却因为游客动线规划不足,自家摊位不得已只能从村口退到了院落深处。
▲图为调研成员与村民交流询问 章萱/摄
▲图为调研成员与村民交流询问 胡文婧/摄
在村头的便利店,一场关于土地问题的讨论也在悄然发酵。在“征地七年,补偿款断了三年”的叹息声中,村民王大叔指着窗外高速公路收费站说,这片曾种满柑橘的坡地如今杂草丛生,而原先早就承诺了的产业园项目仍只是“纸上谈兵”。民宿老板张叔叔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产业链的“大户承包+民宿联动”模式虽然能稳定住高端客源,但村民参与分红的比例不足15%,农产品因缺乏冷链物流导致损耗率高达20%。更让他忧心的是,“桐木民宿旅游业同质化”的声音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桐木村民宿旅游产业的发展。“得想办法把竹编、花鼓戏这些老底子玩出新花样”,他感慨道。
▲图为调研成员与村民交流询问 吴念博/摄
▲图为调研成员与村民交流询问 向明朗/摄
调研沉思:如何破局?
▲图为莲花镇桐木村 向明朗/摄
夕阳为百亩荷田镀上金边时,实践团成员的调研本早已写满。一边是村规民约三字经在新时代焕发的治理智慧,让传统美德与现代文明在现代化中延续;另一边是土地流转、产业升级中未被抚平的现实困境,如同沉默的田埂横亘在乡村振兴的路上。实践团后续将结合法律专业所长,为村规民约注入法治元素,并针对土地补偿、产业升级等问题形成调研报告,希望能让这场带着泥土气息的调研,成为叩响乡村治理现代化的一块敲门砖。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向明朗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