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生态困境里,塑料污染愈发严峻。每年,全球塑料产量超4亿吨,回收利用率却不足10%。塑料生产消耗大量化石能源,加剧全球变暖,其难以降解的特性还对生态系统与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在此背景下,竹制品凭借可再生、可降解的优势,成为替代塑料的理想选择,“以竹代塑”成为全球绿色发展的新趋势。
我国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主动参与全球环境治理。2023年10 月12日,国家多部门联合发布《加快“以竹代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明确到2025 年初步构建“以竹代塑”产业体系的目标。与此同时,我国携手国际竹藤组织,共同发起“以竹代塑”全球行动计划(2023—2030),为解决全球塑料污染贡献中国方案。
四川是我国竹资源大省,竹林面积超1800万亩,年竹材可采伐量达1500万吨,竹产业总产值突破1100亿元,位居全国第二。然而,在竹资源高效利用、竹制品精深加工及市场推广等方面,四川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急需借助政策和技术实现竹产业的升级,推动“以竹代塑”战略落地。
多维度调研,洞察推广现状
为全面了解四川“以竹代塑”的推广情况,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团队展开系统性调研。团队深入竹制品生产企业、加工厂等,以及餐饮、酒店等竹制品应用场景,获取一手资料。同时,发放消费者问卷与企业问卷,与政府部门、行业专家、企业负责人深度访谈,并组织座谈会,广泛收集各方意见。此外,对政策文件、行业报告等二手资料进行梳理分析,确保调研科学全面。
消费者调研数据显示,85%的消费者认为竹制品比塑料制品更环保,70%愿意在日常生活中用竹制品替代塑料制品。但60%的消费者觉得竹制品价格偏高,45%希望提升其耐用性。年轻消费者(18 - 35岁)和高收入群体对竹制品的接受度更高,餐饮和旅游领域是竹制品购买率较高的场景,超市和电商平台是主要购买渠道。
从企业层面看,四川竹制品生产企业多为中小型,年产值500万元以下的企业占比达50%,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的大型企业仅占5%。企业研发投入普遍不足,60%的企业研发投入占比低于5%,技术瓶颈集中在竹纤维提取和竹材改性领域。虽然企业对“以竹代塑”政策知晓度较高,但在资金支持和市场推广方面,政策落地效果有待提升。
政府在“以竹代塑”推广中,主要采取政策宣传和试点示范的方式,缺乏系统性扶持政策。行业专家指出,技术创新是推动“以竹代塑”的核心,应强化产学研合作,提升竹制品性价比与品牌影响力。
青神县的探索,树立成功典范
调研中,青神县作为四川竹产业发展的样板,其经验值得借鉴。2018 - 2020年,青神县建设20万亩高标准竹林基地,推广“斑布1号”竹种,竹产业综合产值从2018年的30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50亿元。2021 - 2023年,斑布健康竹产业园建成投产,竹文旅融合项目成效显著,竹产业综合产值攀升至80亿元。2024 年,青神县竹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综合产值预计突破90亿元,形成“一产优、二产强、三产特”的现代竹产业新格局。
青神县通过提升竹林亩产、与高校及科研机构合作攻克关键技术,获得63项发明专利。同时,打造竹旅IP,推出特色旅游线路,实现竹文旅融合发展。此外,出台扶持办法,培育斑布、云华竹旅等龙头企业。2024年,青神县竹产业带动2万户竹农户均增收2500元以上,森林覆盖率达48.8%,还培养众多竹编大师,竹产品远销60多个国家,斑布竹纸占据全国本色生活用纸市场份额的30%。
多方协同,擘画绿色未来
基于调研,为推动四川“以竹代塑”发展,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在消费端,借助各类媒体,针对年轻消费者和高收入群体开展精准宣传,提升消费者对竹制品的认知。加大研发投入,优化产品设计,举办竹制品体验活动,提高产品性价比与市场接受度。
企业要增加研发投入,攻克关键技术,开发竹基代塑产品,拓展应用领域。通过多渠道销售竹制品,培育特色品牌,优化生产工艺,降低成本。
政府需制定专项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支持企业研发与推广,推动竹制品在公共机构应用。加强产学研合作,培养专业人才,制定竹制品技术标准,提升产品质量与市场认可度。
在市场推广方面,开展“以竹代塑”试点示范,探索推广模式。借助“一带一路”倡议,加强国际合作,推动竹制品走向世界。将竹制品与四川文旅资源融合,打造竹旅IP,推动竹文旅产业发展。
四川在“以竹代塑”推广中已取得一定成绩,但也面临挑战。通过借鉴青神县经验,落实针对性举措,四川有望在减少塑料污染、推动竹产业高质量发展上实现更大突破,为全球绿色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邓飞洋 责编:赵洋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