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3月2日讯(通讯员 王定杰)1月10日至17日,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信火"实践团在河南省漯河市电务段开展专业实践。12名信号自动控制专业学生通过设备研习、工匠对话、技术验证等环节,完成自主研发的铁路智能巡检机器人首次场景化测试,推动产学融合取得实质性进展。
【现场研习:解密铁路神经脉络】
在漯河电务段信号工区,学生们系统认知了铁路"神经中枢"的运作体系。车间主任李振华现场拆解ZD6型转辙机结构,演示道岔密贴调整标准流程。"这个0.5毫米的缺口误差,就是保障列车安全变轨的生命线。"在师傅指导下,学生孙文丽借助万用表和兆欧表,成功排除轨道电路红光带模拟故障。实践团累计完成12类信号设备认知图谱,建立包含87项技术参数的数据库。
图为团队指导老师及团队成员与车间主任李振华交流ZD6型转辙机的转换过程 通讯员 王定杰 摄
【工匠课堂:三十年的精度坚守】
“1996年京九线开通时,我们靠手摇道岔保障首趟列车。"56岁的薛建军师傅展示着泛黄的《铁路信号维护规则》,讲述从内燃机车时代到高铁智能运维的技术变迁。在研讨会上,他复盘了去年冬季雨雪天气下的应急处理案例:通过调整轨道电路补偿电容参数,成功解决因冻雨导致的信号闪络问题,为学生们呈现了理论知识与实战经验的转化路径。
图为薛建军师傅为团队成员讲解《铁路信号维护规则》 通讯员 王定杰 摄
【技术验证:智能巡检新突破】
实践团研发的"智巡卫士-小T"机器人完成首次现场测试。在漯河站西岔区,这台搭载多光谱传感器的设备,通过轨旁自主导航系统,用时23分钟完成传统人工需要2小时的巡检任务,准确识别出道岔缺口偏差、信号机LED模块衰减等5类隐患。针对电务段提出的电磁干扰问题,团队现场加装双层屏蔽罩,使设备在强电磁环境下的误报率下降62%。
图为实践团研发的"智巡卫士-小T"机器人照片 通讯员 王定杰 摄
漯河电务段技术科科长王伟表示:"学生团队带来的新技术视角,为我们正在推进的普速铁路智能化改造提供了有益补充。"目前,校企双方已就设备图像识别算法优化、轨旁物联网建设等课题达成合作意向,相关技术方案将纳入郑州铁路局年度科研项目库。
图为团队成员前往现场勘察 通讯员 王定杰 摄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定杰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