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电子信息学子三下乡:数字赋能非遗,守护传统木雕技艺

发布时间:2024-08-07 13:24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张怡雯   阅读 2.4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7日讯(通讯员 张怡雯)为充分发挥实践育人优势,持续深化“三下乡”品牌活动建设,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设计与艺术学院组建“雕韵艺乡”乡村振兴创新团前往上海市奉贤区奉城镇,开展2024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团队分别于7月11日——7月15日前往洪西村奉城木雕实践基地开展调研,开展了为期5天的探索非遗之旅。

【奉城木雕的历史与现状】

奉城木雕,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工艺,起源于清朝光绪年间,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2011年,奉城木雕被正式列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标志着其在地方文化和艺术中的重要地位。奉城木雕以其精湛的工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上海市及其周边地区的重要文化符号。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奉城木雕在传承和发展中面临诸多挑战。

【调研活动】

社会实践团深入洪西村开展入户走访,以问卷调查和采访的方式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奉城木雕在当地的影响程度以及奉城木雕市场发展状况。不少村民认为奉城木雕如今在传承方面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年轻一代对奉城木雕兴趣不足,缺少传承人;也有村民提出,奉城木雕在市场推广上做得还不够,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让更多人了解奉城木雕的魅力;还有村民表示,如今的奉城木雕在创新方面略显不足,建议结合传统与现代,设计创意木雕产品。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洪西村村民。通讯员 夏晨浩 供图

在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深入奉城木雕实验基地,参观了木雕制作的各个环节。基地的传承人徐华兵详细讲解了木雕的制作工艺,包括木材的选择、雕刻工具的使用、工艺流程的每一步等。徐华兵展示了许多精美的木雕作品,并分享了这些作品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这些木雕作品不仅体现了高超的工艺技艺,还展现了丰富的地方文化。此外,实践团队跟随徐华兵体验了木雕的制作,通过近距离的感受和体验,深刻体会到木雕过程之不易,做工之精细,用心之良苦,这其中的工匠精神让大家为之动容,让大家对木雕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

图为实践团在聆听徐华兵讲解木雕雕刻工具。通讯员 夏晨浩 供图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徐华兵。通讯员 夏晨浩 供图

实践团负责人储佳珺在此次社会实践中采访了徐华兵。此次采访聚焦于木雕艺术的价值,以及其传承与保护当前所面临的一系列关键问题。徐华兵表示,木雕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承载着至善至真至美的深刻意义,它不仅仅是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更是凝聚了无数工匠心血与智慧的结晶,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然而,如今奉城木雕的保护和传播面临着诸多严峻的挑战,建立详尽且全面的数字化档案库可确保技艺的历史脉络和独特价值得以完整保留,同时又可培养一批技艺精湛、富有创新精神的新一代传承人,确保技艺的代际传承和持续发展。

【数据处理与分析】

木雕实验基地中,最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工作台上大大小小的刻刀和各种木雕作品。

徐华兵以简单的树叶图形为例向实践队员们讲解了木雕的基本知识和雕刻技术。无论多小的部件,雕刻的图案依然非常精细、栩栩如生,每个刻刀都有不同的用处与用法,所有工具加起来约有70余个。队员们认真倾听、仔细观察,在此亲身体验了一番。

社会实践团对刻刀从长度、宽度、刀口三个角度一丝不苟地记录下来。这些看似普通的工具,其用途可分为打胚、修光、剖面三大类。它们承载着匠人的智慧与技艺,历经岁月的洗礼,见证了无数精美的木雕作品的诞生。

而测量的意义,远不止于数据的收集。这些木雕工具,拥有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它们是木雕艺术传承的重要载体。社会实践团深知,通过对这些工具的测量和研究,能够更好地将这份非遗瑰宝传承下去,让古老的技艺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记录和保存数据只是第一步,实践团还对收集到的数字数据进行了深入处理。通过图像去噪、校正和增强,团队提高了图像质量和清晰度。此外,利用3D建模技术,团队可以快速生成木雕模型,并对其进行虚拟测试和调整。这种结合了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方法,不仅保证了工艺的精准保存,还为木雕艺术的创新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持。

【现代科技与传统工艺的结合】

为精确保存绘画图纸的细节和特征,避免传统记录方式可能导致的信息丢失或失真,为非遗的传承提供可靠的数字档案,社会实践团决定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记录和保存。他们采用高清摄影和3D扫描技术,对木雕工艺进行了详细记录。这些数字化档案包括木雕的二维图像和三维模型,旨在准确保存木雕的细节和工艺特征。通过这种方式,团队不仅能够为未来的创新设计提供数据支持,还能为木雕艺术的现代化应用奠定基础。

【非遗的传承困境与挑战】

在市场经济如此发达的今天,传统文化的推广和传播仅仅依靠自发性的保护和抢救肯定是杯水车薪、难以为继。非遗文创拉近了非遗和公众的距离,通过使用非遗文创产品来了解非遗,让每个人都加入到非遗的推广传播和保护传承的队伍中来,是非遗传承的一种有益方式。

诚然,非遗走出乡村,进入大众视野是件好事,然而如果将非遗文创作为日用品批量生产,一方面必然会导致工艺粗糙、质量下滑,另一方面是不正当不合理地打造木雕文创产品也会导致非遗木雕的文化属性丧失。

团队意识到,不是所有的非遗文化都可以具象为产品。让非遗文化“接地气”,是当代青年改变非遗文化传承困境的重要方式,但其实施路径则需要细细考量。如何对奉贤地区的非遗文化因素进行提取整合,从众多文化元素中筛选整合出兼具商业性与文化性的元素,是当代传承非遗首先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保护与创新并重】

在传统工艺的保护和创新方面,社会实践团采取了双重策略。团队成员讨论了如何将传统木雕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探索创新的应用模式。设计过程中,团队成员深入研究了奉贤的文化和风土人情,将其融入到文创产品的设计中。例如,团队在LOGO设计中融入了奉贤的地方特色元素,使其既具备文化内涵,又符合现代审美。冰箱贴、书签、首饰等产品的设计也充分考虑了木雕艺术的独特性,力求每个细节都能体现奉贤非遗文化的精髓。团队还对产品进行了多轮修改和完善,以确保最终设计符合市场需求和消费者的期望。

 【文创产品的设计与实践】

在详细的安排后,社会实践团以“敬奉贤人,见贤思齐”为旨,通过不断构思,勾勒出初步的创意蓝图,使其既具备文化内涵,又符合现代审美。冰箱贴、书签、首饰等产品的设计也充分考虑了木雕艺术的独特性,力求每个细节都能体现奉贤非遗文化的精髓。社会实践团还对产品进行了多轮修改和完善,以确保最终设计符合市场需求和消费者的期望。

 【总结】

上海电子信息设计与艺术学院“雕韵艺乡”乡村振兴创新团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为传统木雕工艺的保护和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还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动力。通过深入调研、体验和文创设计,团队为奉城木雕的保护与数字化非遗传承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解决方案,展示了当代青年的使命和担当。未来,期待社会实践团继续发挥创新力量,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需求相结合,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乡村振兴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怡雯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471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