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浙传沧源行”:传承红色基因,助力边疆发展
2024年7月26日,来自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的民族团结实践团队“青春浙传沧源行”的团队成员(刘萌、吴嘉琦、谢天凤、李婧)在指导教师陈维娟老师和团队负责人胡建琪同学的带领下来到了位于云南省临沧市沧源县的班洪乡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关于班洪当地红色民族文化的实地考察。
团队合照拍摄于沧源县班洪乡
班洪乡,一个隐藏在群山之中的秘境,位于云南省西南部被称为“世界佤乡”的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被绿水青山的环绕的沧源县班洪乡不仅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同时也有着深厚的红色民族历史文化资源。作为云南省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班洪乡在云南的红色民族文化历史上扮演者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近日,由浙江传媒学院组织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项目“青春浙传沧源行”团队来到了沧源县班洪乡,他们通过实地考察与切身体验,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社会实践活动,旨在深入了解班洪乡的红色民族文化及其历史,传承发扬文化的同时,探寻在新时代的条件下红色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可能性。
拍摄于沧源县班洪乡
一、实地探寻,感受红色历史
“青春浙传沧源行”实践团队走进沧源地区,来到班洪抗英红色历史博物馆,通过实地考察与切身体验,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社会实践活动。深入了解班洪乡的红色民族文化及其历史,传承发扬文化的同时探寻红色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可能性。在这里,团队成员们切身实地地感受红色民族历史的厚重,通过实地调研、采访当地老人等方式,深刻体会到在当时的国际大环境下,部落首领带领族人反抗外来入侵者、保卫家国的豪情与胆识,以及他们心中坚定的家国情怀。
拍摄于班洪抗英博物馆
矗立在古树下的抗英遗址碑,承载着先辈们曾经的英勇事迹,见证着岁月的沧桑。在当地90岁抗英亲历者的讲述中,团队成员在了解当地淳朴的民风与独特的文化的同时,感受半世纪前波澜壮阔的民族历史。随后,师生们参观了传承“为人民服务”精神的四大嫂饭店,与当地的“抗英纪念广场”与“四大嫂宾馆”一样,这些建设在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和精神的背景下具有当地民族特色的标志性建筑。
沧源县班洪乡抗英纪念碑
回顾历史,班洪乡发生的变化当地村民有目共睹。从“班洪抗英”到“班洪四大嫂”,班洪乡从不缺少红色火种。而乡村党员干部将这些红色资源用活了,他们用群众最喜闻乐见和通俗易懂的方式,把革命先烈的感人事迹讲出来,把红色传人的精神谱系呈现出来,让红色文化激发强大内生动力,在各方面推动着班洪乡经济的稳步发展。
拍摄于沧源县班洪乡四大嫂饭店
“班洪抗英”背后所蕴含的的意义和价值,不仅在于带领各族人民从思想深处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还在于更好的面对世界百年之大变局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进一步带动人们谱写更多更好的红色文化精神主旋律作品,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的辉煌篇章,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教育意义和深远的实践指导意义。
团队成员实践图片拍摄于沧源
二、聆听故事,重温红色历史
活动中,团队有幸采访到当地亲历班洪抗英的老人。在老人的讲述下,往昔班洪地区部落首领抗击英国入侵者的辉煌历史变得鲜活起来。尽管敌人装备先进、人数众多,但葫芦王地的 十七个部落首领团结一心,签下抗英协议,无数少数民族同胞誓死保卫祖国边界。他们守住了沧源银矿,保卫了祖国领土,为后来沧源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团结统一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团队成员采访当地九旬老人图片拍摄于班洪老人家中
三、新时代新方式,促进红色民族文化传承发展
在临沧沧源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历史的长河静静流淌,岁月的风霜刻画出一幅幅动人的画卷。这里,是佤族、佤德语系民族以及古濮人的家园,他们的生命与这片土地紧密相连。无论是独具当地特色的牛头标识,亦或精美绝伦的民族服饰,一草一木,一水一石,都承载着他们深深的情感和记忆。
拍摄于沧源县翁丁原始部落
今天,人们所崇尚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正是源于这些文化基因。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未来的指引。团队为当地文旅制作了宣传短篇,并根据当地红色民族文化历史资源,设计出具有当地特色的资源标识形象。他们发挥传媒优势与特色,助力当地文旅产业发展,提高了当地旅游资源的知名度,让更多人看到班洪地区的红色民族文化,了解沧源这片神秘的佤族秘境,让“世界佤乡,传奇班洪”背后的历史和文化被更多人知晓。
铭记历史,珍惜当下,共同守护这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土地,让佤族人民的文化基因继续传承下去,让红色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在交融中更加根深蒂固!
拍摄于沧源县民族村活动广场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肖艳 责编:赵洋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