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钟哲顺 刘婷)洞口罗溪瑶族乡|用苗瑶传统服饰,讲好民族故事,铸牢共同体意识
7月18日,湘中幼专“红心闪闪”民族团结实践团,带着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苗家“蜡染”走进洞口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罗溪中学。从苗、瑶族传统民族服饰文化切入,讲好民族传统文化故事,从小铸牢少数民族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图为钟哲顺为孩子们的讲解蜡染的制作工艺)
苗族蜡染是湘西地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展现了苗族人民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审美情趣。苗族蜡染主要以蓝、白为主色调,色彩素雅而不失庄重。用竹作笔,以蜂蜡为墨,在白布上绘制出各种贴近生活的图案和花纹,待蜂蜡干透后,浸在蓝靛草染色,晒干后除蜡,便成了蓝底白花的“苗家蜡染”。
蜡染的制作工艺中,关键一步是用蜂蜡描绘图案和花纹,这些花、鸟、鱼、虫、江河、山川等图案,一般取自于苗族的自然景观、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和日常生活,蕴含着苗族人民对祖先的敬仰、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图为钟哲顺为孩子们的讲解蜡染的制作工艺)
团队成员钟哲顺就是湘西龙山县苗族孩子,他将苗族的传统服饰文化带进罗溪瑶族乡,将蜡染制作工艺带进课堂。苗族的传统蜡染作品,瞬间吸引了所有瑶族青少年们的目光。从古老的传说到民族的信仰,从日常生活的描绘到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每一幅蜡染作品都诉说着苗家人民的智慧与情感。瑶族少年们通过苗家蜡染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了解了苗族传统文化,在心中播下了两个民族文化交流的种子。相信未来不久,这颗种子就会生根发芽,绽放出绚丽多彩的民族花朵,民族文化的瑰宝通过下一代的传承,会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图为团队成员与瑶族青少年交流讨论)
瑶族的孩子们热情地介绍了瑶族民族文化。最初瑶族的传统服饰以蓝衣白边为主,伴随着历史文明进步,“蓝布”上绣上了花纹和象征瑶族文明的图腾。瑶族还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独具特色。瑶族的长鼓舞,动作矫健有力、节奏欢快,敲响手中的长鼓,就能表达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神灵的敬意。瑶族的山歌,歌词内容涵盖了神话传说、劳动生产、爱情婚姻等方面,歌声质朴而深情,旋律优美动听,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与孩子们一起欣赏传统苗家蜡染)
湘西苗族和洞口罗溪瑶族虽被雪峰山脉隔开,两个民族的风俗和民族文化也存在相同的地方,不同民族的文化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能够激发出新的活力。每一次的交流互动,都如同一条条彩带,将各族人民紧紧相连,共同编织着中华民族团结和谐美丽的幸福画卷。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与孩子们合照留影)
两位苗族成员和瑶族青少年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拉进了少数民族青少年关系,促就了一段美好的民族友谊。苗、瑶族传统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擦碰出了火花,让我们一起手拉手讲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故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交流创造更多新的青年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钟哲顺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