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状元路,探寻古代书院的足迹

发布时间:2024-07-22 20:56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叶曦   阅读 8.3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22日讯(通讯员 叶曦)

 重走状元路,探寻古代书院的足迹

遥望东方,一条蓝色飘带镶嵌在山间,这条蓝飘带便是东海云廊,步道随着山势起伏婉转,宛如跨越了定海这有这千年文化底蕴的城市。东海云廊分为多段,其中状元路极富盛名,探寻清朝舟山第一个进士陈庆槐与景行书院的渊源是浙江海洋大学中华文化传承实践团“翰墨流芳”实践团此行的目的。

7月22日下午,实践团成员从东海云廊11号口进入。映入眼帘的是极陡的上坡路与郁郁葱葱的树木,小队成员相互鼓励,成功到达状元路路标下。

图为小队领略状元路美景。刘娜 摄

图为小队在状元路前合影。刘娜 摄

继续往前走,队员们看见了一块大石碑,上面刻着“多少诗中老名士 因君不敢小舟山”此诗出自定海诗人刘运坊的《〈借树山房诗钞〉题词》高度称颂了陈庆槐的诗作。往前,进入一段阴凉地带,墙上放置着介绍各个朝代舟山状元经历的牌匾,在其中,实践团成员们找到了陈庆槐的牌匾,站在牌匾面前,队员们庄严而沉重的对先人鞠了三躬。

舟山历代文才荟萃,诗书风流,而定海文人陈庆槐更是才华横溢。陈庆槐是乾隆五十五年(1790)进士,1805年前后在世。他写有脍炙人口的《舟山竹枝词》,编有《借树山房诗钞》8卷。

白云庐舍忍重经,一读遗书一泪零。

芳草无知依旧绿,遥山不语可怜青。

闹中愁绪丝抽茧,定后名心絮化萍。

何事俗人争识面,朝朝逐队叩柴扃。

——陈庆槐 《景行书院即事》

陈庆槐并不是景行书院的老师,但他在景行书院办学早期写下了《景行书院即事》一诗,表达了对书院办学艰辛的感慨。诗中有“怎么忍心再次经过白云庐舍,每次读它里面的书就涕泪交零”之句,体现了陈庆槐对书院学子求学艰难和书院办学艰辛的同情与感慨。“芳草无知依旧绿,遥山不语可怜青”等句,既是对景色的描绘,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愁绪与感慨。

图为“多少诗中老名士 因君不敢小舟山”石碑 刘娜 摄

那么景行书院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书院呢?据记载,清嘉庆二三年间(1797—1798),景行书院由定海知县宋如林创办。宋如林,字仁圃,汉军镶红旗人,举人出身,乾隆五十九年(1794)到嘉庆八年(1803)两任定海知县(其中嘉庆五年为赵擢彤任)长达9年。景行书院创办之时,院名已立。书院的名称来源于《诗经·小雅·车舝》中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意为行为光明正大。因院舍未建,没有院舍,权且就借县义学作讲堂。但是地方太小,容纳不了多少学子。便考虑择地改建,但定海城中地产皆百姓私有。嘉庆二十(1820),恽敷(1769—1829,号逊堂)任定海知县时,太学生钱元弟有地四亩,在县署东侧,倒有捐舍给书院的意向,但因钱元弟离世而未成此好事。后来,钱元弟的儿子钱镜实现了父亲的遗愿。恽敷继续集资,号召邑内绅士建讲堂三楹、厢厅两楹、门两楹、窗四楹,制定好书院章程,额定内肄业生员8名,童生12名,外肄业生员8名,童生12名,每月朔望两试。不久恽敷又升迁而去。继任知县陈从嘉(道光二年到五年在任)成其事,课诸生于院中,又为老师增加讲席、配备寝室、旁室等,负笈远来的学子也有了寄宿的地方,景行书院的规模进一步扩大。之后的历任定海知县都给予了支持,办学历史持续了百余年。

百年风雨,实属不易!先人们对知识的不懈探索,时刻激励着中华儿女增强文化自觉,自觉承担起文化传承的责任,理解和尊重传统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助力祖国繁荣兴盛!

图为小队在陈庆槐牌匾前合影。 刘娜 摄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叶曦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92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