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信息学院艺术学院“桑乡遗韵”实践团赴桑植县——人物专访篇:采访非遗保护中心侯碧云主任

发布时间:2024-07-21 18:36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唐越   阅读 8.8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21日讯(通讯员 唐越)

访谈时间:2025年7月12日

访谈方式:当面访谈

被访谈人:非遗保护中心侯碧云主任

被访谈人照片及简介:

图1:非遗保护中心侯碧云主任照片(图源网络)

侯碧云,女,土家族,1970年出生于湘西自治州龙山县,大学文化,湖南省音乐家协会会员,张家界市音协理事,现为桑植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专职干部。1993年分配至桑植县文化馆工作至今,一直从事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创作、搜集、整理工作,多次组织策划全县大型文艺活动,具体组织实施桑植民歌申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工作,为弘扬桑植民族文化作出了较大贡献。

访谈目的:为深入探究非遗桑植花灯文化,科学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桑植当地乡村文化振兴,2024年7月5日,湖南信息学院艺术学院“桑乡遗韵”暑期社会实践团成员共赴张家界张家界市桑植县澧源镇建兴岭村,于7月12日前往桑植当地非遗保护中心采访侯碧云主任。

访谈内容:(1)、您认为桑植花灯这项非遗文化的现状是怎么样的呢?

答:桑植花灯由于其舞蹈动作、曲调皆产生于劳动产生于桑植劳动人民的现实生活,并在其生活中不断成长与发展,致使桑植花灯的发展早与桑植这片土地密不可分了,当然正因它与这片土地紧密相连又直接导致了桑植传统非遗花灯技艺在目前的发展趋势是面临消亡的一种状态,而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桑植当地传承人已十分稀少且大都年龄较大,对于传统花灯“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有着很大的影响,致使花灯传承可能出现“断代”现象,而如今的广大年轻人对于传统非遗文化的态度又暂未可知这对于桑植花灯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极其不利的。

 

图2:桑植花灯濒临失传相关报道(图源网络)一、您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现如今的学生有何教育意义?

答: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如今一直伴随着人们的生活,从人一出生开始,它就一直伴随着你,不论是平常的节日或是日常的思想行为方式、吃穿住行、家人家风的教育都已经是潜移默化的存在了。虽然如今的社会是一个开放包容共享的大同社会,但是中华优秀传统非遗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中的核心精髓所在。民族服装、语言、舞蹈都是一种本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区别本民族与其他民族的一种符号,中华民族所有的传统文化都对于现在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化作用,比如说小孩周岁要抓阄、老人去世要举行一系列隆重的祭祀仪式等就像土家族“跳丧舞”用舞蹈为人们生命谢幕,人的一生由一声啼哭宣告他来到人世间的开始,用舞蹈为去世的人们超度,告诫后世之人要珍惜当前的生活,珍惜人生中的美好瞬间。这就是中华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人们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影响。

图3:实践团成员采访非遗保护中心侯碧云主任二、你认为桑植花灯未来的发展还有哪些策略和途径呢?

答:桑植花灯项目传承目前具有自发性,由当地政府与村民一起自发对于桑植当地花灯艺术的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特定历史时期生产力和文化发展水平的见证者,是乡村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载体,科学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只有二者之间相互依赖相辅相成,才能发挥好其作用。对于社会而言,桑植花灯不仅仅只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中华民族发展至今的一种文化软实力;于政府而言,桑植当地非遗花灯文化是桑植人民群众生活的一种表现,是桑植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大特色;于当代青年而言,桑植花灯不仅只是一种传统非遗技艺而是在生活中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社会、政府的责任更是广大新时代青年的责任,而新时代青年对于桑植花灯的传承创新与发展必须坚守非遗保护十六字方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其次桑植花灯个性为“魂”动律为“根”。掌握桑植花灯其灵魂再加上社会的发展需要与自身情感需求与宣泄再对于桑植花灯进行提炼创造,把握好桑植花灯发展的“根”基础上进行创新性提炼创作这样的花灯艺术才能走的好走的远。

(4)、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您认为如何能够巧妙的运用桑植花灯这项非遗与乡村文化振兴紧密结合?它们的结合又如何能够为桑植县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答:对于桑植花灯与乡村振兴战略的结合还是要立足桑植非遗花灯保护发展的十六字方针,坚守花灯之根脉,在此基础上将花灯进行提炼改编创作这样的桑植非遗花灯技艺才能在乡村振兴这条路上越走越好才能让花灯艺术让更多人民群众了解桑植花灯这一非遗技艺。桑植是非遗文化大县,现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多姿多彩,包括语言、文学、音乐、舞蹈、戏曲、美术、工艺、民间信仰等17类,这些不仅仅是桑植人民智慧的结晶、华夏文明的瑰宝,更是桑植人民心灵的家园和精神的寄托,桑植当地乡村经济文化振兴发展必然要将其与当地社会文化经济融合发展。

图4:实践团成员与文化馆馆长尚艳丽、非遗保护中心侯碧云主任合影

此次采访让实践团成员认识到在传承创新非遗文化与乡村振兴中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作用。通过深入乡村实践,了解乡村实际情况,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为乡村振兴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同时,积极参与乡村实践,积累实践经验,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意识。创新乡村发展模式,助力乡村产业升级,传播乡村文化,提升乡村软实力。这些努力将有助于激发乡村发展活力,以此推动乡村经济文化振兴。

摄影:陈延甫

编辑:曹博熙、唐越

活动策划:李欢愉、赖微为

指导老师:彭子芹、马铭泽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唐越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1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