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北医学院学子三下乡:医路同行再聚首,同窗情深绘新篇

发布时间:2024-07-12 18:02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胡丹议 赵居亮   阅读 1.3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13日讯(通讯员 赵居亮)2024年7月12日上午,川北医学院党委宣传部学通社“寄情于堰,水韵共鉴”赴都江堰乡村振兴促进团深入都江堰第二人民医院,进行考察访问,同时采访到两位杰出校友——消化内科的叶明坤医生和中医康复科的罗懿凡医生。这次采访不仅是对校友成就的一次亲切回顾,更是对医学精神的一次深刻体现。

叶明坤医生,来自内江资中,一个医疗资源匮乏的地方。小时候的一次艰难求医的经历,让他坚定了学习的信念。叶医生在采访中回忆道:“当时躺在床上痛了很久,找了很多关系才找到医生。”这激发了他投身医学,为乡亲减少病痛的决心。

图为叶明坤医生接受采访

从2010毕业以后,叶医生来到了都江堰市第二人民医院。基层医院的条件格外艰苦,他致力专科设置的完善。近年来,医院的科室逐渐细分独立,今年三月份,消化内科刚刚独立出来,由他进修引入的内镜下的治疗技术,从刚刚开始的筹借各种医疗设备到现在成熟为常规手术。他说,做的时候不觉得难,现在回想起来那个时候,由于借来的外科电刀和内镜不同,一根数据线难到他好几天,设备齐全后,因为设备跟其他医院不同,要重新调试数据,很佩服年轻时候的自己。

叶医生认为,解决医患关系的关键首先是技术要过硬,沟通要贴切。他提到,从书本到实践的过程,要考虑到方言和专业用语的差别,比如四川人喜欢说“心不好”,但这个位置其实往往说的是胃。老一辈的人说身体不舒服都喜欢说“不了然”,这个说法太笼统,需要医生具体仔细斟酌,以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

针对目前流行的“学医苦,学医不值当”的说法。叶医生表示,学医苦是这个行业的特点;而学习不值当的想法,则是完全错误的,医生的值不值应当体现在社会价值和个人认同上。中国人均寿命从1950的40岁到21年的78.2岁,这就是医生的价值。有些时候卖菜碰到自己的患者,患者往往会送些小菜,菜并没有多珍贵,油然而生的是内心的自豪感和社会认同感。

罗懿凡医生,来自大巴山秦岭的中医康复科医生,他的学医之路同样充满了对家乡医疗资源匮乏的深刻认识。罗医生在采访中提到:“周围很多亲友的死亡很多是因为治疗不及时,对疾病认识不充分。”这让他坚定了学医的决心。

图为罗懿凡医生接受采访

2019年毕业后,新冠疫情的挑战直接毫不留情地摆在罗懿凡医生面前。新闻里面说医护人员是英雄,但事实上,他们也是普通人。面对不停的抽调和不熟悉的岗位,罗懿凡用了三个月的时间调整自己的疲惫和害怕。他感慨地说:“感谢院领导的关心和调节,让我慢慢地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现在我正在积极准备入党,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罗医生对现在的医学生表示,自己最初的时候和现在很多年轻人一样比较急躁,但是因为中医的性质,慢慢有了耐心。医生这个职业,每天都会接触到很多负面的情绪,像中医的《大医精诚》所提到的,面对患者,要有耐心,要有慈悲心,要救苦救难,要有佛祖一样的心肠。

两位医生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医学生的成长和挑战。叶医生强调,医学生需要具备不断学习的能力,关注最前沿的技术发展。罗医生则更强调基础,前沿的技术更新迭代,但是解剖,生理,生化等基础课程是筑起高楼的地基。

通过这次采访,三下乡队伍成员不仅了解到了叶明坤医生和罗懿凡医生在医学领域所获得的成就和遇到的挑战,更感受到了他们对医学职业的热爱和执着。他们的经验和看法对于未来的医学生和医生都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医学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种使命和责任。正如罗医生所言,“发财致富、贪生怕死勿入此门”,医学生和医生需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才能在这条道路上走得更远。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居亮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81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