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人物专访| 星火接力,“潼”心筑梦实践团赴双江古镇专访非遗传承人黄守兰

发布时间:2024-07-12 03:33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重庆外语外事学院 熊金   阅读 1.3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12日讯(通讯员 熊金)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多样性中最富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人类文明的结晶和最宝贵的共同财富,承载着人类的智慧、人类历史的文明与辉煌。2016年便入选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的双江镇里,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非遗风采。2024年7月11日,重庆外语外事学院英语学院星火接力,“潼”心筑梦实践团成员特前往双江镇59号访问“黄氏千层麻花”传承人黄守兰。

千层麻花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必然承载了世代相传的记忆与智慧,更承载着属于该地域的人文风情。而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它不再仅仅是一份味觉的享受,更是一种文化的体验。

图为“黄氏千层麻花”第四代非遗传承人夫妇合影

非遗记忆:传承趁年华

“我是黄氏千层麻花第四代非遗传承人黄守兰,目前在双江古镇经营一家麻花店。”黄女士柔和细腻的自我介绍在店内响起,正式拉开了专访的序幕。“我们在2014年决定返乡创业,回到潼南,回到双江,从广东深圳回来的。一是想多给孩子一些陪伴,二是家里面传下来的手艺,还是想回来把它发扬下去。祖祖辈辈这么传下来,我得把它做好。”访问伊始,黄女士便向我们介绍了她与非遗技艺的故事、正式传承非遗的契机,讲到与千层麻花相关的记忆时,语句中透露着欣喜与自豪。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黄守兰女士

匠心独运:指尖上的艺术

在黄女士的手中,千层麻花似乎不只是一种食品,更是一种艺术。每一根麻花都凝聚着她对待非遗的态度和对完美的追求:从选材到和面,从擀制到切割,再到精准的炸制,每一个步骤都需要极其精细的操作和对时间、温度的精确把控。她的指尖似有魔法,将简单的原料转化为层次丰富、色泽金黄、口感酥脆、不油不腻的千层麻花。

这种匠心独运不仅体现在技艺上,更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发扬上。值得一提的是,在保留原有制作技艺的基础上,黄女士结合当今饮食习惯,对其制作过程进行不断改进并完成新产品的开发。据了解,店内产品已拓展到香脆山药片、苕酥糖、炒米糖等多个种类。

图为黄守兰女士现场制作并教学

香飘四方:文化与经济的交融

千层麻花的香气不仅在味蕾上留下深刻印象,更在文化和经济的交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当地的旅游业蓬勃发展,作为地方特色美食的千层麻花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品尝,留下属于双江的味觉记忆,已成为双江镇、潼南地区的一张名片,极大提升了地方非遗的传播力。同时,黄女士通过创新营销策略、完成“潼飞哥”商标注册,持续打造独特非遗品牌,致力将千层麻花推向更广阔的市场,将制作技艺在传承中焕发生机。此外,千层麻花的生产和销售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为广袤的就业机会,促进了经济增长。

图为当地老人选购千层麻花

通过本次专访,我们得以一窥双江非遗的非凡传承,领略了非遗文化在当代社会的活力与魅力;更是见证了千层麻花这项古老技艺的新生,感受到了那份对工艺精进和文化传承的执着追求。第四代传承人黄守兰以独到的手法,将每一根麻花编织成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让这份传统美食不仅停留在味蕾上,更深入人心。

她的实践证明了非遗文化不仅能够存续,还能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非遗传承人合影留念

展望未来,黄守兰女士对千层麻花的传承与发展充满信心,期望通过培养新一代传承人、拓展市场以及提升品牌影响力,让这项非遗技艺走向更广阔的舞台。我们相信,在像黄守兰女士这样的传承人的努力下,双江镇的本土非遗定能持续绽放,成为连接不同文化、激发创新灵感的宝贵财富。此次专访也为实践团提供了了解非遗、走进非遗、体验非遗、传播非遗的机遇,为切实开展“英语+”的文化宣传、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提供了明确方向,为更好地传递双江之声、落实调研成果、精准调研产出提供了宝贵经验。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熊金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