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十堰6月30日讯 (通讯员 宋炜杰)注木材以生命,化腐朽为神奇。在郧西县这片古老而充满生机的土地上,罗氏根雕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一张亮丽的名片。罗氏根雕,作为中国传统雕刻艺术的重要分支,以其精湛的技艺和别具一格的创作风格,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为深入了解罗氏根雕的故事,了解根雕雕刻技艺,感受罗氏根雕五代传承的独特魅力。6月27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拾遗红蕴”启为创新团队前往湖北十堰市郧西县,对非遗项目罗氏根雕展开调研,以大学生视角描罗氏根雕之脉络。
6月27日上午,团队成员前往郧西县,在罗老师的工作室中进行采访调研。罗氏根雕的历史源远流长,能够追溯到清朝末期的同治年间。那时候,罗氏的先辈罗洪基便开始了对于小型根雕的创作,他的作品主要以笔筒、如意等日常用品为主。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数代人的不懈努力和传承发展,罗氏根雕逐渐形成了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拥有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如今,罗氏根雕已经传承至第五代,由传承人罗德华继续发扬光大。在罗老师的口中我们得知每一代传承人都有着独特的技艺特点,这种特点随着时代的变化在每个传承人的手中自然而然地表现出符合时代的独特技艺。罗老师在父辈们长期积累的丰富经验和精湛技法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创新,使得根雕技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根艺创作个性。
罗老师的根雕作品展现了一种独一无二的美感。那些在自然界中形成的木根,在罗老师的精湛技艺下,仿佛获得了新的生命,每个作品都几乎让人无法察觉到人工的加工痕迹,仿佛它们就是这样的自然形态。罗老师强调:“我们不能破坏根雕的自然生态环境,需要雕刻的地方就稍微雕琢一下,不需要雕刻的地方就一刀也不碰。天然形成的雕饰是无价的,是能够传承下去的原生态艺术品。”在之后的采访中,罗老师带领我们参观了他的工作室,向我们详细讲解和展示了根雕的制作过程。他拿出一件未经过加工的根雕,并询问我们这个根雕看起来像什么,我们的回答各不相同。之后从罗老师得知,根雕讲究的是要贴合它本来的姿态,要顺着它的脉络去雕刻。
图为罗德华老师所创作的根雕及获奖证书 大学生云报 于子涵 摄
罗氏根雕的艺术魅力和技艺精湛,深植于“三分匠心,七分自然”的创作理念之中。罗德华老师以其灵巧的手指和敏锐的洞察力,赋予了那些原本貌不惊人的树根以新的生命。他精心构思,细致雕琢,将这些树根转化为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的人物、动物和各类器皿,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罗德华老师特别擅长捕捉原材料的天然特质,通过巧妙的构思和精湛的技艺,将根雕作品的神韵和生命力发挥到极致。他深知每一件作品的独特性都源于自然,因此在创作过程中,他极力保留原木的天然形态,同时巧妙地融入自己的创新理念和独特见解,使得每一件作品都既彰显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又充满了独特的艺术韵味。
罗老师还与我们分享了根雕保养的诸多细节。他告诉我们,通过刨光、自然曝光和上漆等步骤,根雕作品在空气中自然氧化后会逐渐变得色泽光亮,质感温润。然而,在保养过程中,我们要特别注意避免阳光暴晒和用带水毛巾擦拭,以免对作品造成损害。罗老师的这些建议,不仅让我们更加了解根雕艺术的魅力,也让我们对如何保养这些珍贵的艺术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图为罗老师为团队成员讲解根雕完工后保养的注意事项 大学生云报 于子涵 摄
在坚守传统技艺的基石上,罗德华持续致力于探索与创新之路。他巧妙地将现代审美观念融入传统根雕技艺,巧妙结合现代设计元素,创作出众多充满时代韵味、别具一格的艺术佳作。其中,《轻舟已过万重山》便是他匠心独运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作品以金丝楠木为雕刻主体,画面布局既完整又富有韵律感,赋予了作品生动的气韵。山体轮廓铎顺,山峰层层叠叠,层次感和连绵感交织,将山峰的雄伟气势展现得淋漓尽致。
罗老师透露,为了完成这件作品,他在省级比赛中倾注了六个小时的心血。这不仅彰显了他对技艺的精湛掌控,更体现了他对艺术的不懈追求与深厚情感。罗德华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将传统根雕技艺推向了新的高度,让人们在欣赏艺术之美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之美。
图为团队成员与罗德华老师在根雕雕刻工作室的合照 大学生云报 刘思璇 摄
在此次非遗调研中,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广阔星空中,每一项文化遗产都是不可或缺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类文明的璀璨星空。根雕,也是其中闪亮的一颗,因此,对于根雕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我们应当不遗余力,确保每一抹光芒都能得以延续和闪耀。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旭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