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剧是江淮大地上的一朵戏曲奇葩。她起源于三百年前的扬州乱弹,然后吸收了扬州香火戏粗犷的风格和扬州花鼓戏欢快的情调,又大量采纳了历史悠久的扬州清曲的百余支曲调,经过漫长的演变,成为今天的扬剧。她把清代花雅相争时代的花部遗响,以及苏北农村傩戏的宗教仪式、扬州市井小曲的调笑风格揉合在一起,形成了以喜剧为基本特色,以生、旦、丑配合表演为基本形式的地方剧种。
图为杨剧剧照,图片源自网络。
一、起源
杨剧的源头为距今三百年前的扬州乱弹,并且吸取了扬州香火戏、扬州花鼓戏的特点,最后在历史的推动下,形成了如今的扬剧。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说:“阅《扬州画舫录》记曰:‘郡城花部,皆系土人,谓之本地乱弹,此土班也。’则扬州特有之地方乐曲,谓之本地乱弹也。”且根据时间计算,清人董伟业《扬州竹枝词》有“戏子灯笼小乱弹”的描述。该书有乾隆五年(1740)郑板桥写的序,表明至迟在乾隆初年,扬州乱弹已经形成并且流行。董伟业《扬州竹枝词》原诗云:“小老妈怀抱小官,小朝奉大小爷欢。扬州时道尚群小,戏子灯笼小乱弹。”意为当时扬州把新鲜事物唤做“小某某”——小老妈、小官人、小朝奉、小爷们,还有小乱弹,戏子们在灯笼上就直书“小乱弹”字样。揆之情理,一个新生剧种从开始萌芽,到基本形成,到普遍承认,到广泛流传,至少要几十年时间。那么,由乾隆五年(1740)上溯约30年,为康熙四十九年(1710),可以推定,扬州乱弹产生于康熙中期。总之,扬剧源于扬州乱弹,约在康熙中叶形成,在乾隆年间达到了全盛。扬州香火戏的由来已久,从黄惺庵《望江南百调》直接描绘了扬州傩的戏曲化倾向:“扬州好,古礼有乡傩。面目乔装神鬼态,衣裙跳。”也可知,扬州香火内容主要是以神话和民间故事为主,以扮神弄鬼。化妆歌舞为主。最后,扬剧也吸取了扬州花鼓戏的特点。扬州花鼓形式多样,流传的有江都花鼓、邗江花鼓等。江都花鼓由一男青年耍小锣领唱,另一男子扮演手舞扇子的三花脸,两女扮演村姑,打莲湘并伴唱。风格粗犷质朴,动作简洁风趣。邗江花鼓由二人表演,一旦一丑,一人打锣,一人打竹板。表演时男推女让,女推男让,脚步套脚步,犹如推磨样,唱词多反映劳动生活。二、发展新中国的扬剧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一是20世纪50年代,百废俱兴,万象更新,扬剧充满生机,蓬勃发展;二是60年代以后,由于天灾人祸,极左思潮泛滥,文坛动辄得咎,扬剧举步维艰,几遭灭顶之灾;三是70年代“文革”结束之后,扬剧出现新的转机,但当艺人们正欲重铸辉煌之时,却又因娱乐形式的空前多样化而面临新的严峻挑战。新中国成立初期,扬州、镇江、南京、上海等地都举办各种形式的维扬戏艺人学习班,并开始把流散艺人集中起来,重新组班。1949年,扬州成立了第一个联合扬剧共和班,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扬剧联合第一剧团,后又陆续成立扬剧联合第二剧团和第三剧团。1950年11月,联合一团改组为苏北实验扬剧团,由苏北行署文教处和苏北文联派专职干部进行政治和业务领导。这是扬剧界出现的第一个国家主办的剧团。那时仅扬州一地,就陆续组建成联一、联二、联三、联友、柳村、团结、新艺、友爱等扬剧团。在扬剧第二故乡上海,也在原来旧班社的基础上建立了革新、三友、新生、勇敢、艺宣、协助、华庭、联合等八个扬剧团。南京、镇江、泰州以及安徽的天长、来安、滁县等地也分别建立了扬剧团。1953年,苏南行署、苏北行署合并为江苏省,原苏北实验扬剧团调往南京,成立江苏省扬剧团。1966年“文革”开始,扬剧与其他剧种一样,遭受灭顶之灾。各扬剧团的古装戏服,被当成垃圾付之一炬。上演过的所有剧目,包括新编历史剧、现代戏,统统被打成毒草惨遭批判。扬剧团大部分被解散,有的虽被保留下来,却改为京剧团和文工团,只演“样板戏”。文革”结束之后,扬剧和其他兄弟剧种一样重获生机。1984年10月,在著名表演艺术家高秀英、华素琴、任桂香和扬剧史论学者的倡议下,在江苏省文化厅、江苏省剧协和扬州市人民政府的支持下,江苏省扬剧艺术研究会成立,提出了“振兴扬剧”的奋斗目标。但时过不久,在影视剧等娱乐方式的冲击下,戏曲界便集体陷入低谷。
图为新编扬剧,图片源自网络。
三、特点1.喜剧喜剧是扬剧表演艺术的传统特色,而丑角通常是喜剧的灵魂。早在乱弹时期,扬剧就以丑角为贵。《扬州画舫录》《扬州竹枝词》提到的吴朝、万打岔、张破头、张三网、痘张二、郑士伦、张天奇、岑赓峡、郝天、郝三、孙呆子、周逢等人,都是扬州乱弹的文武小丑。当时流行的剧目如《打花鼓》 《打面缸》《荡湖船》《张古董借妻》《大夫小妻打门吃醋》之类,均为小型喜剧和闹剧。扬州乱弹的艺术风格主要是喜剧。它虽然“间用元人百种”,但擅长表演的是贴近市民生活的小型喜剧、闹剧。在追求满足普通市民阶层一般审美趣味的过程中,扬州乱弹逐渐形成了适合市民口味的艺术风格,即谐趣、幽默、讽刺的喜剧风格。2.文武兼备扬剧的表演,在文、武两方面都自有其渊源。以最常见的剧目而言,《活捉张三郎》中张三郎的秉烛、变脸、落帽、踢靴,《王大娘补缸》中顾老二、王大娘的踩跷等绝技,都显示了扬剧表演艺术的高难技巧。如果追溯扬剧的绝技,不能不说到扬州香火神会的内坛与外坛。扬州香火不仅有内坛、外坛之别,还有文香火、武香火之分。文香火要有剪、写、画、念、唱的本领。所谓“剪”,就是剪纸幡、剪欢门、剪龙凤彩旗等剪纸技能。“写”,就是写表牒、写神牌、写彩旗上的符咒。“画”,就是画神像。“念”,就是念神祭词。“唱”,就是唱神书。文香火从小学神书,学绘画,学剪贴,学歌唱,有一定的文化素养。艺人在演出《赵五娘·描容上路》一折戏时,边唱边画,在把这段唱词唱完时,蔡公、蔡婆的容像也已画好。文香火熟读神书,也培养了一批编剧人才,如号称“戏篓子”“戏蒲包”的崔少华和周荣根等,对于繁荣香火戏舞台演出剧目,起到重要的作用。3.自称一家原先维扬戏因为过分模仿京剧,丢失了本来属于自己特色的一些东西,或者说没有能够沿着自己的艺术个性向前发展;但是应当承认,因为广泛吸收兄弟剧种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对扬剧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过去花鼓戏以“三小”起家,只能演小生、小丑、小旦戏;香火戏虽然路子稍宽一些,但行当也不全。现在吸收了京、昆的行当分工和表演程式后,维扬戏的戏路大大拓宽。表演艺术的丰富,提高了扬剧的声誉,以至在上海出现了专演维扬戏的剧场,如维扬大舞台、维扬共舞台等。维扬戏的足迹,很快从上海发展到浙江杭州、湖北武汉、安徽芜湖以及江苏南京等地。新中国成立后的扬剧表演艺术,有大幅度的提高。首先是舞台语言的净化。扬剧的舞台语言原来较为混乱,除了受京剧影响采用中州韵之外,还有所谓“山西的国王陕西的神,老爷本是镇江人”之说,即国王说山西话,神仙说陕西话,老爷说镇江话。南腔北调,随心所欲。因采用幕表制,无固定台词,在演员自撰的台词中不免掺杂庸俗低级的芜词。后来逐步消除这一不良现象,在语言上统一采用扬州官话。其次是导演制度的建立。过去扬剧没有导演制,只有“说戏的”。有了导演,就打破了千人一面、千部一腔的陈旧俗套,在扬剧舞台上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现代戏剧导演制的采用,使得传统的扬剧在表演艺术上产生了质的飞跃,令人刮目相看。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旭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