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泉州职业技术大学
作者:杨承霖
摘要:通过对闽南地区红砖文化的认识学习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也为文物保护做出贡献,让这一历史文化继续传承下去。
关键词:红砖;文化;历史传统
一、闽南红砖的简介、历史背景及其在当地建筑中的广泛应用
闽南红砖,又称“烟炙砖”,是一种以耐火粘土为主要原料,经过长时间的高温烧制而成的建筑装饰材料。这种红砖以其独特的颜色、质感和强度,在闽南地区的传统建筑中广泛应用。闽南红砖的烧制技术可追溯至明朝,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已经成为闽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工艺。
闽南红砖建筑的特点是:前埕后厝、坐北朝南、三或五开间加双护厝、红砖白石墙体、硬山式屋顶和双翘燕尾脊。
前埕后厝,坐北朝南:这是闽南古厝的布局特点,即前院是一片宽敞的石埕,后院是一排排的闽南古厝。房屋通常是坐北朝南,有利于通风和采光。三或五开间加双护厝:闽南古厝通常是三或五开间,并带有双护厝。这种设计既可以增加房屋的实用面积,又可以保护房屋的隐私。红砖白石墙体:红砖白石墙体是闽南古厝的一大特色,红砖和白石的搭配使得房屋更加美观。硬山式屋顶和双翘燕尾脊:硬山式屋顶是一种传统的屋顶形式,双翘燕尾脊则是闽南古厝的标志性屋顶装饰。是闽南一带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建筑。
二、调研目的
本次社会实践调研旨在深入了解闽南红砖在当地社会经济环境中的作用,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所面临的问题。希望通过这次调研,为闽南红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有益的建议。
三、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采用了访谈和实地考察等多种方法进行调研。通过实地考察多处以红砖为主要材料的古建筑,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和分析。在访谈中真实的了解了文献笔记上记述不到的历史,对红砖建筑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四、调研对象与范围
本次调研的目标群体主要包括当地的居民、建筑师、博物馆的馆长,历史学家和红砖烧制工人。选择了闽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几个城市作为调研范围,例如泉州:闽台缘博物馆、泉州市南建筑博物馆、奎霞传统古村落、闽南红砖文化艺术展馆和南安官桥蔡氏故居。
五、调研结果与分析
在泉州市南建筑博物馆,可以看到馆藏的闽南红砖建筑构件。这些红砖瓦文化的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早在新石器时代的泉港蚁山遗址、惠安音楼山遗址等地就出现了泥质红陶、夹砂红陶、印纹红陶陶拍等。至宋代,红砖瓦已不仅仅用在墓砖中,还被广泛应用于官方和民间的建筑上,并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烧制技艺,流传至今在闽南仍能看见红砖的身影。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泉州市南建筑博物馆参观。大学生云报通讯员 黄鑫荧 供图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是以展示两岸历史关系为主题,集收藏、研究、展示、交流和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国家一级博物馆。该博物馆的闽南红砖建筑有以下特点:采用红砖白石的建筑材料,细部的处理运用出砖入石等闽南特有的传统工艺。设计融入“天圆地方”的建筑理念,蕴涵“圆和源”的共同愿望,体现了海峡两岸的人文精神与地域特色。2万平方米的景观广场以极富闽台建筑特色的红色为基调,利用天然石板材的颜色和特制红砖,红白相间分隔出醒目的图案,与主体建筑融为一体。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的闽南红砖建筑在设计和工艺上充分体现了闽南地域特色和两岸文化的交流融合。
闽台缘博物馆和泉州市南建筑博物馆中收藏了大量以红砖为主要材料的古建筑构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探究闽南红砖文化与历史的平台。本次社会实践调研旨在深入了解闽南红砖在泉州地区的应用情况,以及其在当地社会经济环境中的作用。通过实地考察和访谈,了解闽台缘博物馆和泉州建筑博物馆中闽南红砖古建筑构件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以及保护现状以及其现如今面临的经济保护问题。
探究闽南红砖在泉州地区传统建筑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意义。同时,通过此次调研,提高我们对闽南红砖文化的认识与思考,为保护和传承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贡献了我们的力量。通过这次实地考察和访谈,我们了解到了闽台缘博物馆和泉州建筑博物馆内收藏的闽南红砖古建筑构件数量之众多、种类之丰富。这些构件大多来自当地的古建筑遗址,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博物馆在展示这些构件的同时,不仅介绍了它们的用途和特点,还深入挖掘了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这些信息对于我们了解闽南红砖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其在当地社会经济环境中的作用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然而,实践团成员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首先,部分红砖古建筑构件存在不同程度的破损和残缺现象,这给保护工作带来了挑战。其次,部分博物馆工作人员对闽南红砖文化的认知程度有限,缺乏对传统建筑的保护意识。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措施,包括加强保护修复工作、提高公众认知度和参与度等。在实践调研过程中,同学们采取实地调查和史实材料科普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街头走访、专家采访进一步对闽南红砖建筑有所了解,“闽南红砖建筑具有红砖白石双坡曲、出砖入石燕尾脊、雕梁画栋皇宫式、中西合璧等建筑特点。“作为本地人,我为家乡有这样历史悠久且独具魅力的建筑感到自豪“实践队成员陈永圣表示。“此种建筑红砖就地取材,改用材冬暖夏凉,美观实用,为当地百姓的世世代代的繁衍生息提供了栖息地”,实践队指导老师郭晓聪说道:"并且这种建筑有利于防震,多次地震却屹立不倒,也是闽南建筑史上的奇迹,此建筑为后代闽南区域建筑的稳固及美学提供了很大的借鉴价值。"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的游历学习同样收获匪然。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主要由蔡启昌及其子蔡资深于清同治六年(1867)始建,清宣统三年(1911年)竣工,前后经历四十多年。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迄今尚存的宅第共16座,其中,有同治年间兴建的宅第2座,光绪年间兴建的宅第13座、蔡氏宗祠1座、当铺1座,宣统年间兴建的书房1座,计大小房间近400间。依次前后平行排列有序地分布于大约3公顷(40多亩)的长方形地块中,东西通长210多米,南北通宽100多米,总建筑面积16300平方米。其布局分五行排列,每列二至四座不等。每座一至三进不等,左右或单边建有护厝。东侧附建有一组书轩、梳妆楼、醉经堂等建筑。其中红砖建筑是闽南古建筑中的典范,千百年来,闽南民风民俗的传承衍化,使闽南红砖建筑自成一派天然风韵。在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中,红砖古厝的砖、瓦均取材于当地丰富、价廉、质优的红壤土。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墙面精心以红砖组砌,贴面镶嵌成各种各样的图案,有万字堵、海棠花堵、人宇体、工字体等花样,在角牌的砖墙上面则有砖錾砌成的隶书或古篆体对联。同时,各种工艺精湛的砖雕遍布古民居各个角落,将红砖艺术提升至新的工艺高度,形成独具闽南特色且极富文化内涵的“红砖文化”。本次在此处的社会实践调研旨在了解闽南红砖古建筑,通过当地有名的红砖建筑了解其中的奥妙。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参观。大学生云报通讯员 陈永圣 供图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以往的居住环境及条件,以及闽南地区独特的红砖文化在普通百姓人家的实际应用。在走访观察中,调研发现在当地居民的建筑上,结合当地的经济条件及当地环境特点,当地的建筑群还是大量使用了红砖充其建筑。结合环境特点考虑,首先,红砖有很强的耐久性,在各种气候条件下都能够承受住风吹雨打,且具有良好的阻燃性能,它不像木材那样容易燃烧,可以为建筑物提供更高的安全系数,并且具有上千年的使用寿命,符合南方地区气候潮湿多雨的特点。在其本身特点上,红砖具有良好的 隔音性能以及防水性能红砖具有较好的隔音性能,可以有效阻挡外界噪音,且不容易渗水,是做建筑外墙的极佳材料。通过这次在蔡氏古民居建筑群的游学经历,使我们摆脱了历史文献和纸质描述,切身实地的真切感受普到了红砖文化在平民百姓家的实际应用,对红砖文化有了更深切的认识。
在闽南红砖文化艺术展馆中,认识了闽南红砖文化艺术展馆的负责人伍建东大师,了解的红砖砖雕的传承不易和伴随着每一件红砖古件的损毁,代表着其所承载的一段人文与历史在时间的流逝而被侵蚀遗忘。红砖雕刻经过时间的洗礼,保存于现如今的都是过往向这世间所留存下的足迹。对于以往那些在风吹日晒中而侵蚀的那些砖雕红砖而承载的消失的历史,感到深深的遗憾,也更希望能创造出相关的技术以此来保存下来这些历史文化与历史文物。
本次探访闽南红砖建筑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实践队成员们了解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探索格局完整的千年古城、保存完好的文物古迹、古朴的闽南红砖建筑,提高了同学们对于中华传统建筑的保护和传承意识。通过参观红砖文化遗址、博物馆等地,了解到了红砖文化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对于这一地域性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增强了的文化底蕴,并通过学习将理论学习的知识应用到了实践中去,加深了认识与思考。
1、增强了团队协作能力:在实践活动中,需要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这锻炼了团队协作能力。
2、提高了沟通能力:在与当地居民、工作人员等交流中,学会了如何更好地与人沟通,提高了自己的沟通能力。
3、 培养了独立思考能力:在实践活动中,我们需要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有助于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4.、增强了文化自信:通过对红砖文化的了解,认识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之深厚,增强了文化自信。
5、 对红砖文化以及当地的闽南历史有了更深刻更直观的认识,通过探寻结果的意义进行深入思考,如红砖性能对建筑风格的影响。
6、探讨了如何保护和传承红砖文化,可利用互联网对现存的红砖博物馆和古聚落进行宣传,实现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此让大众重新认识。
7、在学校进行宣传动员,积极举办类似文化活动,吸引广大学生的兴趣,重新培养文化底蕴,让文化传承下去。
反思:
1、对红砖文化了解不够全面:虽然在实践活动中对红砖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仍然有很多知识盲点,需要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补充和完善。
2、实践活动中的不足之处:在实践活动中,在时间安排、任务分配等方面还存在不足,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改进。
3、缺乏对红砖文化的创新思考:在实践活动中,更多的是了解和传承红砖文化,但对于如何将红砖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创新发展的思考还不够。
4、忽视了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实践活动中,我们可能过于关注红砖文化的了解,而忽视了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今后应加强环保意识。
5、需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通过实践活动,发现自己在知识储备、实践能力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6、没有结合红砖现存的问题进行考虑,要用科学的方法解决红砖因风雪侵蚀,人为损坏等原因而出现的损坏等情况。
7、走访过程中大多结合网上资料和实体文献对建筑进行了解,没有提出自己的观点及思考认识,也没有对文化的内在提出独到的见解和认识。
六、参考借鉴国内外经验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闽南红砖文化,可以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在德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政府对于传统建筑的保护给予了高度重视,通过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和提供财政支持来确保古建筑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修缮。此外,这些国家还注重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发展,鼓励年轻人参与传统工艺的学习和传承工作。如何引起人们的重视,使这一悠久的传统文化重新回到大众人们的视野,是使红砖文化产业复兴的重中之重。在国内,我们可以学习山西平遥古城和福建土楼等地的成功经验,加强对闽南红砖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将文化与产业相结合,大力利用互联网+进行网络宣传等等。同时,政府可以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支持红砖烧制产业的转型升级,实现其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其与现代建筑的融合与发展。
七、实践收获与反思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实践团成员深刻认识到闽南红砖的重要性和保护的必要性。在调研过程中,不仅学到了许多关于闽南红砖的知识,还提高了自身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将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实践中去,在学习中实践,实践中学习。当然,成员们也意识到在调研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调研范围不够广泛、调研方法不够科学,没有进行研究内容的深入思考,考察的手段方法不够广等等。在今后的社会实践中,将会更加注重调研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和真实性,提高调研结果的可信度和参考价值。
八、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本次对闽南红砖的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实践团深入了解了这种传统建筑材料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以及在现代社会中所面临的挑战。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闽南红砖文化,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宣传教育、制定保护政策、支持产业发展,人气人们重视等。只有这样,才能让闽南红砖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得以延续和发展,为当地传统工艺品产业注入新的活力。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这次社会实践调查活动,能够引起更多人对传统建筑材料的关注和重视,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共同为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旭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