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大学子走进延边博物馆 博览延边人文风情

发布时间:2023-08-26 21:46   来源: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作者:李美雨   阅读 767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了解一座城,从一座博物馆开始。7月30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生态文明实践团9名硕博研究生在杨峻岭院长、朱紫祎两位老师的带领下,走进延边博物馆,探寻历史的震撼之旅,感受延边朝鲜族的发展历程。

七月的午后,湛蓝的天空,实践团成员一下车,便看到正排队等候进入延边博物馆的观众队伍,队伍中你来我往,有说有笑。北京话、河南话、朝鲜语、粤语……不同的方言在人群中交织出现。据了解,截至今年上半年,延边博物馆接待观众量已达14.6万人次,每日参观人数达到1000人左右,比2019年同期增长90%,馆长金明华表示,这是前所未有的。如今,延边博物馆已经成为人们了解延边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延边城市文化的闪亮名片。

延边博物馆是一座集地方历史和朝鲜族民族特色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是全国“百家重点博物馆”、国家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馆藏文物近1.5万件,国家珍贵文物600多件。目前该馆有《朝鲜族民俗展览》、《朝鲜族革命斗争史陈列》、《延边出土文物陈列》三个基本陈列。

赏民俗之物,叹文化之美

“进入延边博物馆,犹如一本民俗教科书一样展现在我们面前。”正如实践团成员胡炜所说,延边丰富的文化遗产和传统的民俗风情赋予了延边博物馆独有的社会地位和民族特色。如果不曾走进这里,我们难以全面了解到脚下这方热土,有着怎样绚烂的民俗风情,难以感受浓郁厚重的延边传统风情,领略延边朝鲜族民族文化的无穷魅力。


在讲解员耐心讲解下,实践团成员了解到《朝鲜族民俗展览》利用现代化的展陈手段,将大量的文物展品融于生活场景之中,在展厅中重新赋与其生命。展厅为配合朝鲜族民俗展览,还设有200余平方米的民俗互动体验区,让观众亲身体验朝鲜族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从朝鲜族迁入到生产、生活、人生礼仪及文化、娱乐等多个角度,全面展示中国朝鲜族优秀民俗文化,再现朝鲜族在辽阔的中国大地上繁衍生息的历史印记和鲜活的生活风貌,《朝鲜族民俗展览》已经成为展示朝鲜族优秀文化的最佳窗口和平台。

中国朝鲜族文化是中华民族百花园中,一朵盛开的金达莱花。它永远盛放在数万位英雄烈士用鲜血浇筑的祖国热土之上。

重温革命历史,感悟红色精神

延边是具有光荣传统的革命根据地之一,是抗日战争的东满根据地,解放战争的可靠后方,抗美援朝的前沿阵地。著名诗人贺敬之同志来延边视察时写下的“山山金达莱、村村烈士碑”这一著名诗句,就是延边革命历史的真实写照。延边,这片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沃土,不仅村村矗立烈士碑、山山盛开金达莱,而且人人都是英雄的儿女。


实践团成员一走进《朝鲜族革命斗争史陈列》,紧接着映入眼帘的是望远镜、手榴弹、怀表、手枪、笔记本……这一件件珍贵的革命物件,从历史深处走来,带着革命先辈探索奋斗的足迹,娓娓道来一段段震撼人心的红色故事。在讲解员的引导和介绍下,实践团成员回顾了东北地区朝鲜族革命斗争历史,了解到了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和细节,看到了延边革命先烈的英勇无畏和不屈不挠、执着奋进的民族气概。英勇的战士争战杀场、浴血杀敌,一幕幕感人的场景、壮观的场面、生动的历史事件让实践团成员受到了一次触及灵魂的思想洗礼。实践团成员张雅璐不禁感叹,“文物虽无声,但见证光辉历史,折射英雄光芒。身处新时代的我们应延续先辈们的步伐,肩负起属于我们这一代青年的责任和希望。”

如今,战争的硝烟虽已离我们远去,但是我们会永远铭记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不断传承弘扬红色精神。

文物展现历史,历史催人奋进

漫步在博物馆中,置身于承载民族记忆的宝库。在这神奇的地方,我们可以近距离观看文物,感受文物的魅力,其中蕴含的绚烂的传统文化,也将穿过时光、越过山海,一次次向我们跋涉而来。


讲解员的细心讲解、琳琅满目的展品让实践团成员身临其境,感受到延边历史的多彩。实践团成员刘雄表示:“每一件出土文物都像一块拼图,拼接出更加真实的历史图景,也让我们对古代延边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有了更加鲜活直观的认知”历史文物展区是了解过去的窗口,每一件文物都诉说着过去的兴衰,记录着民族的智慧和坚韧,据了解,《延边出土文物陈列》是根据科学的田野考古发掘即研究成果,从两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到元、明、清时期,以一千多年前的"海东盛国"渤海历史为重点,用众多的出土文物及场景复原、沙盘展示等多种展陈形式,以物说史,突出地方历史文化特征及文化内涵,向人们讲述了延边各个时期的的悠久历史、多彩的文化和曲折的发展脉络。

一件件出土文物,凝聚着延边人们对生活的情思、对生命的感受,更描绘出当时的民俗风情、生活日常,让后人得以思接千载,感受古今情感与思想的同频共振。走进延边博物馆,让我们与历史相约,见证历史的痕迹,感受文化的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思源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0 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