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起源于中国,其制作方法多以添加卤水石膏居多,山东邹平南部山区有丰富的麦饭石水资源,在600多年前就有了用酸浆点制豆腐的工艺,2013年邹平酸浆豆腐被列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月15日至17日,山东农业大学的“邹平萤火小队”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队走进滨州市邹平市西董街道孙家峪村,以“探寻非遗文化,传承匠人基因”为主线,推动乡村振兴主线发展,为黄河文化注入新鲜血液。
闻酸浆秘密,初识豆腐传奇
早在中学时期便听闻酸浆豆腐的故事,而作为非遗的酸浆豆腐招牌,并没有打出去,知名度远远不够。对此,实践队员决心去往实地考察,一是了解酸浆点豆腐的奥妙,二是助力家乡非遗资源的充分利用。在与非遗传承人孙怀兵师傅提前几天协商沟通后,师傅提前一天为我们备好酸浆以及所需工具,实践团队在炎炎酷暑下组队前往孙家峪村,进村的道路并不顺畅,小作坊隐于山间,恰逢通山唯一一条路受阻,队员们步履坚定,用脚步丈量大地,总得“柳暗花明又一村”。酸浆豆腐传习所的面积并不大,但所需工序自成一体,运转如流水。整个传习所也都弥漫着浓郁豆子的香气,不负省级非遗的优质判定。
嗅酸浆香气,深掘豆腐技艺
迎着烈日,实践队员跟随孙师傅的指引,走进酸浆豆腐制作工坊。据孙传兵师傅介绍,酸浆豆腐工艺大概分为选料浸泡、磨浆去渣、杀沫消泡、煮浆点浆、二次加热、压制成型6个步骤制作核心技术是百年流传的优良菌种和世代相传的点浆技艺,酸浆需要在制作前预留培养,制作工艺繁琐独特,不加卤水,不加石膏,原料仅有黄豆和水,制作出来的豆腐口感滑嫩、豆香浓郁,无豆腥味。
这里点浆用的酸浆,类似于用面粉做引子蒸馒头,做一次豆腐留一次酸浆。整个过程中采用当地甘甜的山泉水煮制豆腐,煮制中盛出来的浆水,放在专用缸内,由自身的乳酸菌发酵作用而变酸即为“酸浆”,再用酸浆点制豆腐。这样制作出来的豆腐就叫“酸浆豆腐”,做一次豆腐留一次酸浆,循环使用流传至今。实践队员们纷纷上手,在豆与水的研磨之中,感受古法技艺。拿起一勺,乘上一点酸浆,化作点豆腐之匙,来来往往,一块酸浆豆腐便成型了。
图为实践队员们走进豆腐工坊,进行实地体验。通讯员刘凯丽 摄
传酸浆之技,留存非遗瑰宝
在体验过程中,孙师傅耐心传授炮制技艺,拓宽了实践队员的眼界,这仅是缩影,孙怀兵还将更多的精力用在了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发扬上。常常有在孙大嫩酸浆豆腐传习所进行学习实践的同学们,孙师傅与中小学校合作开展非遗文化传承教育,希望通过多种渠道提高品牌知名度,使传统技艺唤起民族文化基因,让同学们在实践之中了解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图为非遗传承人进行酸浆点豆腐的演示和讲解。通讯员张晓钰 摄
化酸浆精妙,助力乡村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在酸浆豆腐传习所驻足时,孙师傅为每位实践队员备好一杯原酿豆浆,豆香醇厚入心,由此团队联想出系列时尚单品,将古技法与现代文化相融合,初步推出策划方案,团队后续与孙师傅持续联系,为酸浆豆腐提供量身定做的现代化方案,推动文旅品牌的融合。除此之外,酸浆豆腐传习所已与中国农业大学的教授进行合作研发,在些许媒体的报道下,已有企业和孙师傅的工坊达成合作关系,助力非遗品牌走向国际。一块豆腐代际传天下,不仅促进文旅产业的发展,更是带动全村乃至周边的经济复苏,不仅收获了经济效益,更具有社会效益,助推产乡融合,实现乡村振兴。
图为实践队员亲手体验压制豆腐。通讯员 张晓钰摄
着一村守护一手艺,寄居深山处的手艺人应该也必须被人看见,古法炮制的独特匠心理应闪烁光辉,山东农业大学“邹平萤火小队”社会实践队体验过后,并不会结束对非遗文化的探寻,未来将会继续把专业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以专业智慧赋予家乡非遗新活力,利用并传承好非遗文化将知识积累、实践思考等成果转化为建设性意见和举措,助力中华传统文化的高质量发展,积极肩负起保护非遗文化的重要责任。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许金凤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