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9日讯(通讯员 刘昶雨 田长琴)2023年8月11日至8月15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赴浙江余杭蜜梨科技小院实践团队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鸬鸟镇开展了为期5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同学们的回信精神,切身体会科技小院在乡村振兴中起到的重要作用,进一步了解科技小院的发展现状,实践团队前往浙江余杭蜜梨科技小院、浙江杭州余杭鸬鸟果农专业合作社进行了实地调研。
活动伊始,实践团队初到小院,付浩然院长带领团队参观了科技小院并对其基本情况进行了介绍,科技小院以当地农业发展现状与问题为出发点,依托于黄花梨和翠冠梨等多个品种,致力于打通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最后一公里”,实现与农民、企业和政府的“零距离”,开展科技创新、技术服务和人才培养新模式。
图1 付院长介绍小院基本情况
在了解科技小院的运作模式之后,实践团队来到了杭州余杭鸬鸟果农专业合作社,并对任含生社长进行了访谈,队员们了解到随着国家的大力扶持与经济发展,现果园已实现大规模种植,有较高的补贴,果农所收获的农产品销售也更加方便。在果园管理方面有相应的专业人士对其进行指导并提出建议,果农们之间也会相互联系交流经验,任社长更是定期对果农们进行专业种植培训,帮助果农们提高果园产量和果品质量。与此同时,合作社也面临着相应的问题。例如,现阶段的机械化程度还较低,且缺乏年轻劳动力。在访谈中,队员们还发现浙江余杭蜜梨科技小院的研究成果在合作社还需进一步扩大推广范围,让理论与实践真正结合起来,进而帮助农户实现增产增收,促进企业实现转型升级。
在实践活动的最后两天,团队再次回到了浙江余杭蜜梨科技小院里,由付浩然院长为队员们讲解浙江省部分科技小院的概况,浙江省的科技小院数量位居全国榜首,高达59个,不同类型的科技小院早已深耕当地农业,经营得红红火火,各有特色。在付院长的介绍下,队员们还深入了解了浙江余杭蜜梨科技小院的梨-羊-草种养结合模式,这种新型种养模式可以将土地资源利用程度达到最大限度,优化了农作物种植和畜禽养殖的协同布局,促进了当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图2 团队成员前往梨园采集土壤样品
为了更好体验科技小院的培养模式以及科研成果,一部分团队成员跟随付院长深入田间地头,前往梨园试验地采集土壤样品,在付院长的带领下,分别对4块试验地的不同点进行土壤采集,并带回实验室进行土壤养分含量测定。另一部分队员留在科技小院分析种养结合模式下土壤养分指标变化,利用专业知识完成数据整理与分析。队员们亲身体会深入田间地头和处在实验室里所带来的不同感受,留在田间地头的是一滴滴汗水与收获的期待,留在实验室的是一组组准确真实的数据与科研成果,帮助农民解决生产问题,同时又达到了人才培养的目的,可谓是一举两得。
此外,队员们还与杭州余杭三水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梅生进行交流,陈总为队员们详细地讲解了他与科技小院的故事,并对当代青年寄予厚望,鼓励学农青年成为交叉学科人才,深入农业一线,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成为可以真正解决农业生产实践具体问题的、有担当、有抱负的新时代青年。在采访中陈总也表示,地标性产品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找到“密钥”,才能打开产业链,也需要专业人员帮助企业去解决田间地头存在的问题,更缺乏产业发展的机械化、数字化人才。
图3 采访三水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梅生
队员们走进乡村,同农户亲切交流,了解民生需求;站上田间地头,调查土壤质量,解决农业产量问题;深入科技小院,看产业发展情况,推动产业技术创新。在一天天的交流学习中,队员们逐渐加强知农爱农的情怀,锻炼了强农兴农的实际本领。
通过本次深入浙江余杭蜜梨科技小院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队员们在实践中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将课堂学习与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苦干实干加油干,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田长琴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