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团的十九大精神,武汉纺织大学“砥砺黔行”社会实践团响应号召,来到贵州省安顺市开展以“数字化为‘黔’行赋能,信息化承红色血脉”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7月19日至7月20日,实践团走进安顺市经开区幺铺镇牛蹄关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村口矗立着一块大大的石碑——“乡村振兴示范村”,这一称号的得来,得益于党的十九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牛蹄关村曾是国家一类贫困村,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安顺经开区秉承"共谋、共建、共治、共评、共享"的理念,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和发动群众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建设。立足该村良好的生态和文化资源,自2021年8月份以来,该村深耕文化、引入产业,吸纳文化企业和文化志愿者入驻,开启了文化赋能乡村建设的发展道路。将养生、研学、民宿等产业与红色文化、传统文化、布依族等文化融合发展,走出了一条别具特色的文旅融合乡村振兴之路。
探寻先辈足迹,传承红色基因
为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学习和继承革命先辈的优良传统,实践团来到了“原131军工厂”厂房进行参观学习,团安顺市委陈璇副书记为实践团成员讲述三线工厂的历史故事。
在感受三线建设者为了实现目标,忍受了巨大的困难和牺牲的同时,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创业精神的内涵,要不畏艰辛,不惧失败,坚持不懈地追求成功;我们了解到三线建设不仅仅改变了三线地区的相对落后状态,三线建设还加强了军工工业领域,对提高国家的国防能力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三线建设也为解决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进行西部大开发奠定了基础,为经济的均衡发展提供了契机,推动了中国的区域协调发展;三线建设更是一堂精神赓续的党史课,实践团深刻感受到了党的领导、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和无私奉献精神。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人们团结一心、顽强拼搏,为实现国家发展目标不遗余力。创业精神的传承、地区发展的变革和精神力量的赓续,这些都激励着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感受非遗魅力,发扬传统文化
队员们为深入了解当地少数民族的非遗文化,来到了牛蹄关村的造纸坊和蜡染馆,在蜡染传承人王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学习到了蜡染工艺的制作原理并参观了操作过程。
蜡染学习让实践团重新认识了传统手工艺的魅力与价值。蜡染所使用的天然材料与环保理念相符合,每一个步骤都需要细致的操作与耐心等待。通过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来自纺大的我们重新认识了纺织产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深刻了解到了传统文化的独特之处,并激发了我们对传统手工艺的研究和传承的热情。
立足民生民情,实地走访调研
为深入了解牛蹄关村的发展历程,实践团开展了入户调研工作,调查当地村民对乡村振兴相关政策的了解情况及满意度。随后对游客进行了采访,游客们对如今牛蹄关村的发展表达了肯定。
通过采访当地的村民和游客,实践团切实感受到了近年来牛蹄关村的发展,深刻理解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和意义,同时也看到了数字化和信息化在帮助乡村发展上的巨大潜力,更加坚定了实践团成员用数字化为黔行赋能的决心。
实践团通过对外地游客、乡村村民、研学学生等人群收集了500余份针对牛蹄关村关于乡村振兴政策、数字化媒体和红色文化传承调查问卷,并根据问卷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出通过数字化媒体和红色文化的传承,可以极大地推动乡村振兴工作的发展。数字化手段在宣传政策、引入人才和激发群众参与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红色文化传承则为乡村振兴工作提供了文化底蕴和发展动力。注重数字化宣传和红色文化传承,将进一步激发人们对乡村振兴工作的关注和参与,推动乡村振兴事业取得更大成就。
聆听党员故事,汲取奋进力量
为了向优秀党员同志看齐,实践团对牛蹄关村文化志愿者戴洪老师进行了采访,戴老师之前从事道路交通管理工作28年,在新闻宣传工作岗位12年,之后调任安顺市政协宣教文卫体委员会工作。作为一名老党员,戴老师放弃本该修养的退休时光,不辞辛苦做一名志愿者,将文化赋能与乡村振兴建设相结合,扎根乡村并亲自参与了阿歪寨、牛蹄关村建设的创意策划、设计、现场指导等工作。
从戴老师的故事中,实践团成员深刻感悟到党员不仅是一个称号,更是一种责任和担当,也更加坚定了实践团成员为国家和人民做贡献的决心,也更加确定要用信息化手段将红色血脉传承下去,让这些一线工作者被更多人看到,让他们的精神被更多人学习。
实践团对优秀青年创业者颜迪也进行了采访,95年的他返乡创业带领200多名村民组建团队共同致富,为附近村庄的乡村振兴建设提供服务,作为一名预备党员,他在工作中不怕苦不怕累,永远冲锋在奋斗第一线,在采访的过程中他十分自豪的告诉我们,还有三个月他就转正,鉴于他在乡村振兴中的辛勤付出和努力,陈璇书记亲切地称呼他为“突击队员”。
以前的村庄破旧落后,现在却大改模样,恬静优美的风光让人流连忘返。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如今的牛蹄关村,干部群众一条心,敢于突破、勤于奋斗,在政府规划和村民们“抱团”发展下,有思路有条理地促进农村改革,不断推动各项政策落实落细,用自己的行动为美好生活铺就道路,绘就了一幅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美丽画卷。武汉纺织大学“数字化为‘黔’行赋能,信息化承红色血脉”实践团将以此为动力,不断前行。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郭书乐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