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7日讯(通讯员 雷婧仪)
一、 摘要:
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书院——西安报业传媒集团(西安日报社)“黄河文化与中华文明的探源及开新”暑期社会实践团队通过对具黄河文化属性的蒲津渡博物馆进行实地研究,提出“旅游+科技”“旅游+合作”等促进文旅融合、推进黄河文化的可能性尝试。
关键词:文旅融合;黄河文化;蒲津渡博物馆;“旅游+”;
二、调研内容
1.调研背景:
进入大众旅游时代,随着疫情开放后,民众激增的更加多元化的旅游需求为各个文旅局和旅游景点提出了新的要求。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书院——西安报业传媒集团(西安日报社)“黄河文化与中华文明的探源及开新”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基于对黄河沿岸各点展开调研,本文主要聚焦于蒲津渡遗址博物馆目前的营业状况和未来发展并提出尝试性建议。
2.调研目的:
聚焦于蒲津渡遗址博物馆,研究大众旅游时代如何对黄河沿岸文化资源丰富的旅游景点深入挖掘其内涵,实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优势互补,相得益彰。
3.调研方法:实地寻访法
4.调研过程:
2023年7月25日,本团队一早便来到了蒲津渡遗址博物馆进行参观考察。
(图为团队到达蒲津渡遗址博物馆进行参观)
蒲津地理位置险要,据高山大河天险,护关中大地安宁,故蒲津渡是古代黄河重要渡口之一。然而“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黄河在历史上频繁改道,渡口也因此失去了实用价值,仅留下了古河堤成为悠远的历史回忆。随即团队跨入“古渡梦境”,看到了久负盛名的黄河大铁牛。铁牛为唐代所铸,目的是稳固蒲津浮桥,在黄河的变迁中被泥沙埋没,后又经由“一铺一垫”的工艺抬升数米,将沉睡数百年的古渡风貌展现在世人面前。据讲解人员介绍,人的手部分泌的油脂有助于铁牛的保护,同学们在讲解人员的引导下纷纷上前“执牛耳”,寄托美好寓意,同时也为铁牛的保护献上微薄之力。行途中,指导老师赵卫国提到铁牛本作为牵引浮桥之用,但古人却铸成精致的黄牛形象,形态生动,表现着古人对美的追求与高超精致的制作工艺。来自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的乔健淞同学认为,古人对铁牛形象象征着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也是黄河文化孕育农耕文明的体现。最后,团队老师结合景区黄河大铁牛的特色,寄语同学们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的精神,凝心聚力,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勇于担当,积极进取,谱写光辉篇章。
5. 调研结果:
目前蒲津渡遗址博物馆通过“让人们来摸大铁牛”的文物保护方式拉近古代文物与游客之间的距离,不失为一种创新的文旅融合方式,但仍存在未有效利用数字化工具、发挥区域优势效能等问题。
(图为同学们在“摸铁牛”;“执牛耳”)
三、 政策建议
(一) 旅游+科技
邓宁先生说过:“满足大众旅游新需求,需有更完善的基础和配套设施支撑,更富有吸引力的消费场景、更高质量的产品创意和服务,需要依靠科技赋能带来更多虚实结合的全新体验,也需要推动文旅进一步融合,带给消费者更丰富的选择。”虽说蒲津渡是依黄河而建,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如今游客们站在四尊铁牛身侧,却再也无法望见滚滚黄河流淌而过。为了让游客能够身临其境地体会到古人智慧的结晶,现建议结合博物馆内现有浮桥设计通过运用3D投影和全息技术模拟古时浮桥场景,使游客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蒲津桥何以为黄河第一桥,更加深切地体会黄河文化。
(二) 旅游+合作
文旅部提出:统筹推进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蒲津渡博物馆可以充分利用本身自带的黄河文化属性,与周边黄河沿岸和带有黄河文化的景点进行相互合作联动,构建“点状辐射、带状串联、网状协同”的全国旅游空间新格局。以更好地实现资源互通、优势互补、传承并发扬黄河文化。黄河沿岸各景点亦可通过文旅局进行相互联系,串联成一条条独具意味的旅游路线,并可通过学生免票等方式增大游客量,以扩大宣传,讲好黄河故事,体悟中华文化的根和魂。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雷婧仪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